二 论荀子的学术批评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此学术界迄无异议。但是,他如何集诸子和儒家之大成,根据什么目标,遵循什么标准,采用什么方法,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尚待深入探索。

荀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齐一天下”,实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理想,建立一个“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的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荀子融贯古今,吞吐百家,构建了一个以礼义为中心,以仁知为至极的人治、礼治、法治、术治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系统理论和完整方略。诸子的学说,究其终极,几乎无不是关于“理想国”的设计。荀子的“理想国”方案之所以卓于诸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理论基础特别深厚和稳实。他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以“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为己任。“总方略”是对于“齐”天下和“凝”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方略的设计,而“齐言行”和“壹统类”则是统一思想的问题,也是统一方略的理论基础问题。荀子作为战国时代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的三任祭酒和老师宿儒,“不治而议论”的列大夫,是从评估历史文化遗产和辨析诸子百家异说,开始他的理论构建即“理想国”的设计的。因此,学术批评不但是他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他构建整个理论方略的出发点和前提。现对荀子的学术批评,从如何评估历史文化遗产,扬弃诸子百家以及批评儒家各派等方面试探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