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窦婴曾接受过景帝临死时的遗诏,上面说:“如遇不便之事,可随机应变,呈报皇帝。”此时窦婴被关起来,灌夫被判处灭族罪,朝中大臣也不敢再向武帝上奏。事情紧急,窦婴只得让自己的侄子上书武帝,说明自己有这么一份先帝的遗诏,希望能够再被召见。结果武帝派人一查档案,窦婴那份诏书,根本就没在尚书府存档,这道诏书只封藏在窦婴家中,是由窦婴的家臣盖印封存的,于是窦婴又背上了“伪造先帝诏书”的罪名,应该判处斩首示众。
武帝元光五年十月,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都被处决。窦婴过了很久才听说,听到后愤慨万分,得了中风病,不吃饭,只想死。后来又听说武帝并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又开始吃饭、治病。但后来又有许多流言蜚语诽谤窦婴,并且让武帝听到了,所以在当年12月的最后一天,最终还是把窦婴在渭城斩首示众。
窦婴之死也成了当时悬而未决的一大疑案,窦婴不可能傻到伪造诏书为自己辩白的程度,那么这份先帝诏书又是怎么回事呢?是汉景帝为窦婴挖的坑,故意只给窦婴诏书却不存档?还是田蚡做了手脚,毁了尚书府里的存档?…真相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些道理:
第一,当自己处于某种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时,千万不要对所谓的朋友抱有太多的幻想。这话说的有些残酷,却是金玉良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与人之间最稳定的关系永远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你自身的能量有限,就很难交到真正有价值的朋友。像窦婴那样被冷落的权臣,怎么可能指望一介莽夫~灌夫带他走出困境,无非是自欺欺人地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自我安慰而已;第二,越是处于人生低潮的时候,越要耐得住寂寞,要懂得夹紧尾巴做人。像窦婴不甘被冷落,抓住了能让他获得尊重和巴结的灌夫,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但虚荣心重要,还是自己的命重要呢?第三,小人惹不起,永远不要和小人争高低,否则只会输得更惨,小人自有老天收拾。田蚡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窦婴和田蚡同为列侯,都是外戚。区别在于一个是前任丞相,上代外戚;一个是现任丞相,新贵外戚,世态炎凉,世人厚此薄彼也很正常。窦婴本可以惹不起,躲得起,相安无事的,却因为灌夫卷进了与田蚡的争斗中。而小人田蚡的报应也很快来了。
这年春天,田蚡生病了,全身剧痛,好像有人在抽打他,嘴里不停地喊叫饶命。武帝派能看见鬼魂的巫师去给他看病,巫师说:“窦婴和灌夫两个鬼魂守着,用鞭子抽打田蚡,想要他的命。”田蚡缠绵病榻多日,终于死了,他的儿子田恬继承了爵位。元朔三年,田恬穿短衣进宫,犯了不敬罪,被免去爵位。
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被发觉,武帝追查这个案件,查明刘安上一次来朝见时,田蚡当时任太尉,曾到霸上去迎接刘安,并对刘安说:“皇上还没有太子,大王最贤能,又是高祖的孙子,一旦皇上驾崩,不是大王您继位还会是谁呢?”刘安很高兴,送给田蚡许多金银财物。当初窦婴和田蚡廷辩时,武帝就认为田蚡说的不对,只是碍于王太后的缘故罢了。等听说田蚡曾向刘安说的那些混账话,武帝恨恨地说:“假使田蚡还活着的话,一定要将他灭族!”
班固评论:窦婴、田蚡都是以外戚身份受到重用,灌夫以一次战功名显当时,并列卿相,可谓大功告成。然而,窦婴不知道顺时应变,灌夫不学无术,还骄横不法,田蚡身为贵戚,有恃无恐。三人都是有所依仗的人,矛盾集中在一起,猝然爆发,籍福在中间多次劝和,难以化解,最终三个家族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