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7.韩安国死灰复燃

前面我们讲过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而韩安国在田蚡和窦婴之间左右逢源,首鼠两端,事后却能把田蚡讲得追悔莫及,可见韩安国的口才那是无人能比。韩安国虽然像个老狐狸,但他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工于心计,善于揣摩人心,擅长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找出直指人心的解决办法,让方方面面的人都感到满意,最终收获一个完美的结局。他还创造了“死灰复燃”、“强弩之末”这两个成语,是个能出将入相的人物,却因为摔了一跤错失了丞相之位,最终郁郁而终。今天我们就来讲韩安国波澜起伏的一生。

韩安国字长孺,梁国成安县人(今商丘市民权县),后来迁至睢阳。韩安国自幼博览群书,早年跟随邹县田生学习《韩非子》和诸子百家学说,成为远近闻名的辩士和学问家。后来到梁国担任中大夫,成为梁王刘武身边的得力谋士。

景帝三年,爆发了吴楚七国叛乱,叛军声势浩大、势不可挡,一口气打到睢阳城下,刘武急命韩安国和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叛军。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老成持重,两人配合默契,成功地拖住了叛军主力,为周亚夫调兵遣将赢得了战机。经此一战,韩安国和张羽名声大振。

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在封国设置国相和二千石官员。刘武恃宠而骄,进出、游戏的排场可以和天子相比,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对此早就有看法。窦太后心里清楚,便迁怒于梁国的使者,怪他们平时由着刘武乱来,不肯接见他们。韩安国那时担任梁国使者,就去拜见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人臣的忠心,太后竟然觉察不到呢。吴楚七国叛乱时,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王义无反顾,不避危难,抵御叛军。梁王一想到太后和皇上在京师,而底下诸侯作乱,忍不住泪流满面,哭着跪送我等六人领兵迎击吴楚叛军。吴楚叛军最终失败灭亡,梁王的功劳很大。如今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梁王。梁王的父亲、哥哥都是皇帝,一生下来看到的都是大场面,所以出行时要开路清道,回宫强调警戒,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赏赐的,他只不过想在边远的小县城炫耀,让车马在梁国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国使者受到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母亲、哥哥,不知如何是好。梁王的忠心、孝心,为什么太后不怜惜呢?”

韩安国的哭诉深深打动了长公主,赶紧拜见母亲窦太后,把韩安国的话重复讲给太后听,心疼刘武的窦太后听了心花怒放,马上照着这些话解释给景帝听。景帝心里的疙瘩这才解开,并且脱下帽子向太后谢罪说:“兄弟间不能相互教导,让太后操心了。”随后接见了梁国的使者,赐给他们丰厚的礼物,太后、长公主另外赏赐韩安国价值千金的财物。从那以后,刘武更受宠爱,韩安国的名气也更大了,还和朝廷有了联系,赢得了景帝、太后的垂青。

韩安国用亲情牌把刘武的骄横违制,硬是涂脂抹粉,描绘成刘武对景帝的忠心,和对皇恩的过度炫耀,靠的不仅仅是能说会道,关键还在于走心,让人心服口服。这才是语言的魅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豪言壮语或者华丽的言辞,而是一份真诚朴素、能引起共情的告白。

不久韩安国因犯罪,被关押在蒙县监狱。蒙县的狱吏田甲趁机羞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就不能复燃吗?”田甲冷笑道:“就是复燃,我也会撒泡尿把它浇灭。”没想到过不了多久,梁国内史空缺,梁王身边有一位新来的齐国人公孙诡,梁王很欣赏此人,想任命他为梁国内史,窦太后想起了韩安国,主张朝廷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于是,朝廷派使者来梁国,直接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从囚徒直接起任为二千石的官员。这就是成语“死灰复燃”的典故。田甲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弃官而逃,韩安国放出话来:“田甲如果不回来就任,我灭掉他的家族。”田甲于是灰溜溜地光着上身来谢罪,那韩安国又是怎么对付田甲的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