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肝心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撰,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专著。书中从多方面对肝心进行了论述。

1.肝心的病理

肝心的病理相关联,如《伤寒论·平脉法》言:“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如果五脏之气相乘相克,则为病脉。春季反见洪脉,是心火乘肝木,这些是子气克母,名叫逆。心肝疾病具有相关性。人体的血液储藏于肝,通过心的作用运行全身,肝储藏血液不足,会导致心肝血虚。肝为心之母脏,其受邪可传及子脏,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为病,阳不为其所用而相火内郁,风火交煽,以致肝气横逆,夹相火上冲,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妇人热入血室,其病位在肝与血室,热邪波及于心所致心之神明失司,而出现“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的症状。

2.肝心病的治疗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焦苦之药以助心之少火,心火旺可以感气于肝。同时,心之少火旺可以制约肺金,肺金受制,则木不受克而肝病自愈。《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出:“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方中重用酸枣仁,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甘草和中缓急。诸药相伍,共同治疗治疗心肝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