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难经》继承发展《黄帝内经》对肝心的论述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学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难经》从生理和病理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肝心之间的相关性。

1.肝心的生理

《难经》重视脏腑结构的认识,并将比象归类思维与脏腑功能结构相融合。《难经·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难经·四十二难》曰:“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阐述了肝心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难经·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难经》从脉跳角度切入,描述了肝心皆与呼吸相关。

2.肝心的病理

《难经·十难》曰:“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本难以心病为例,运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概括了五脏病传规律。肝脏先受外邪而发病,后因心气不足,肝邪乘虚进入心,形成了肝与心的合并证。《难经·五十三难》曰:“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间隔一脏而传,传至所生的一脏,按母子相生的关系挨次传变的,最后仍复回返到开始相传的一脏,周而复始,连续着像圆环一样的没有止端,这样的传变预后多属良好。肝母为病,传于心子,母子相生,虽有邪气,正气环复,故预后良好。

3.肝心病的治疗

《难经·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治疗时可根据十二经脉之间的异经母子关系进行补泻,即按照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配属,虚则补母经的本穴,实则泻子经的本穴。如心之虚证,虚则补其母,取五腧穴中的井穴,井穴属木,木为火之母,井穴在荥穴的上方,所以心之虚证刺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