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魏晋继承发展
一、王叔和《脉经》从脉象论肝心
《脉经》,共10卷,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从肝心脉学的相关性方面阐述肝心之间联系。
1.肝心的脉象
王叔和确立了寸、关、尺三部分属不同脏腑。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肾。《脉经·卷第一·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中明确指出:“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与“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进一步确定了小肠与心同居左寸,胆与肝居左关,膀胱与肾居左尺,大肠与肺居右寸,胃与脾居右关,膀胱(子户)与肾居右关。脉象分轻重,《脉经·卷第一·持脉轻重法》中指出“脉有轻重”“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脉经·卷第一·辨脉阴阳大法》中提及的“心肺俱浮”“肾肝俱沉”。“三菽之重”“六菽之重”即为浮取,候心肺;“十二菽之重”“按之至骨”即为沉取,候肝肾。
2.肝心病的脉象
肝心疾病间脉象也具有相关性。心病可以乘肝,如《脉经·卷三·心小肠部》曰:“夏心火王,其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肝病可以乘心,如《脉经·卷三·肝胆部》曰:“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扶母,虽病当愈。”再者,肝心不同疾病会出现相同脉象。“肝心俱至,则热甚疭,汗不出,妄见邪……心肺满大,痫瘈筋挛。肝脉小急,痫瘈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