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杨一清诛刘瑾故事

吴夫人摸了摸田秀英的头,笑着轻声道,“对,这就是这次苏州民变中最为奇怪的一点,按理说,这苏杭织造太监与地方官因为要银子意见不合,那是一贯以来的成例了。”

“一般来说,这双方之间,或是调开一个,或是去职一个,那任上再大的仇怨也该解了,毕竟官场上风水轮流转,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嘛。”

“就譬如‘葛成抗税’一事,朱燮元为葛成请愿免死,算是把孙隆给狠狠得罪了,但是后来朱燮元被调任广东提学副使,接着一路升迁,从广东右参政做到陕西按察使,再转任四川布政使。”

“奢安之乱后,他又被升作川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这一套流程下来,无论是孙隆还是九千岁,都没有为难过朱燮元。”

“可见这苏杭织造太监插手苏州税务的事儿只是在当时看起来影响大,实则并不会阻碍地方官的仕途,退一步讲,即使有人想阻碍,皇上也不会允许啊。”

“故而依常理而论,李实与周起元的积怨理应在周起元去职之后就自动化解了,就算李实强忍着不发作,以他在内廷中的地位,也不至于这般硬生生地忍了整整三年。”

吴夫人的声音越来越轻,她的嗓音本来就婉转动听,刻意压低了声线之后,愈发显得飘忽迷离,“所以李实这回弹劾周起元,绝不是打击报复这么简单。”

“我听你爹爹说,李实在上疏之前,那东厂的番子曾在苏杭探得一则吴中传闻,说那东林党人黄尊素欲效杨一清诛刘瑾故事,要利用李实作张永,将九千岁及其党羽斩草除根。”

“九千岁得知后,便又遣人至吴地用这则消息劾问李实,李实闻讯大惊,当即派人至京辩白。”

“九千岁知晓李实与周起元有隙,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便决意先发制人,命李实在东林党发难之前,先一步上疏弹劾‘东林七贤’,终于打得东林党一个措手不及。”

“黄尊素欲效杨一清诛刘瑾故事”的这段隐情在《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

“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会吴中讹言尊素欲效杨一清诛刘瑾,用李实为张永,授以秘计。忠贤大惧,遣刺事者至吴中凡四辈。”

《明史》认为,魏忠贤想铲除黄尊素的想法,是自汪文言案时就有的。

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罗织东林党人的罪名,黄尊素却能一一巧妙化解,这便招了魏忠贤忌讳。

于是当魏忠贤听到吴中传言黄尊素要使计诛杀自己时,顿时惊恐不已,决意一定要反将一军,让黄尊素死无葬身之地。

虽则现代人都觉得《明史》对魏忠贤一党偏见颇深,但田秀英倒认为,这一节中的“忠贤大惧”却不一定是《明史》在胡编乱造。

参照杨一清诛刘瑾的先例,黄尊素想用李实扳倒魏忠贤,确实是有一定成功几率的。

刘瑾的倒台的直接因素,就是杨一清掌握了“用宦官斗倒宦官”的正确方法,利用太监们人人都想上位当权宦的心理,成功分化了内廷。

正德初年,杨一清为陕西巡抚总制三镇军务,刘瑾因杨一清不肯依附自己而弹劾杨一清,使得杨一清被迫借病辞职。

之后,刘瑾又以“冒破边资”的罪名将杨一清逮入诏狱,幸亏杨一清得有大学士李东阳、王鏊极力论救,方才出狱致仕。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谋反,明武宗诏令重新起用杨一清总制军务,与总兵官神英平叛,并命宦官张永担任督军。

却不料杨一清的西征军尚未到任,在安化王起兵仅仅十八天后,叛乱便被宁夏守臣平定了,张永得知消息后,遂将京营兵遣返,自己带五百骑前往宁夏安抚百姓。

杨一清知道张永与刘瑾素来不和,张永为正德朝的“八虎”之一,曾因不满刘瑾作为而产生矛盾,甚至曾出手殴打过刘瑾,明武宗为此还亲自劝和过两人。

故而杨一清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与张永结成了同盟,并借机献策,告诉他该如何在明武宗面前揭发刘瑾。

张永回朝献俘之后,便如杨一清所说一一照办,最终果然斗倒了刘瑾。

这样的计谋看上去很简单,好像就是打了个时间差,但实则最是狠辣。

从逮捕刘瑾到查封刘瑾在宫内外的住宅,到最后让明武宗亲自发现刘瑾藏在扇子里的匕首,每一步都需要亲近之人在明武宗身边推波助澜。

刘瑾与明武宗当时差不多已经进入了一种“老夫老妻”的状态,要不是大明不能立男皇后,那刘瑾早就成明武宗的“正宫娘娘”了,所以刘瑾干的那些“恶事”,明武宗必定早就知道。

若不是有张永那么一个对明武宗脾性了如指掌的亲近宦臣,将刘瑾所作所为一一塑造成“图谋不轨”,那刘瑾说不定能一直嚣张到明武宗驾崩呢。

这么一对照来看,李实确实是东林党目前能接触到的,最有希望担当张永这个角色的人物。

首先,李实作为明光宗从前在东宫的伴读,陪他们父子经历过国本之争,跟朱由校是有一定感情的。

其次,从李实能为朱由校精准地挑选出张皇后这件事上来看,他十分了解朱由校喜欢什么样的人,对领会圣意也有一定技巧。

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实拥有东宫伴读的这一资历,他未必没有将魏忠贤取而代之的野心。

因此魏忠贤得知黄尊素的企图之后,即使明知或许是谣言,但就算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因为魏忠贤知道,帝王的权柄,就是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倘或他想要活下去,想要继续当他的九千岁,就必须牢牢把控住朱由校,不给任何人可乘之机。

田秀英这时心想,如果黄尊素没有生出黄宗羲这位著名思想家,那他还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封建官僚,一辈子就琢磨着斗来斗去,不是我跟你斗,就是你跟我斗。

历史上杨一清和张永合伙斗倒刘瑾之后,又落着什么好了吗?

杨一清虽为四朝老臣,但明世宗登基之后,因“大礼议”事件,不是照样被张璁和桂萼联手排挤出阁了吗?

张永就更不用说了,想封个侯都被内阁驳回来了,刘瑾一死,宦官集团大受打击,明武宗虽重用他,但并不像宠信刘瑾一样宠信他,后来嘉靖朝时,明世宗直接就命他避居了。

黄尊素之所以想效仿杨一清,是他以为朱由校会重用魏忠贤的前提,是因为魏忠贤想方设法地蒙蔽了皇帝。

他就是不敢承认,或许魏忠贤干的那些坏事儿,本身就是皇帝默许,甚至私下授意魏忠贤干的。

他就是不能承认,他一心效忠的那位皇帝之所以会重用一个坏人,是因为皇帝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人。

田秀英默默感叹了一番,接着问道,“那周起元好歹巡抚过苏州,说他违背圣旨,掯勒袍价,还算说得过去,但其他六人与李实素无交集,李实又能如何弹劾他们呢?”

吴夫人道,“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在皇上面前加害东林党人,总有一套现成的罪名,无非是‘托名道学,引类呼朋,各立门户,逢迎附和’这一干说辞。”

“不过你可别小看这几项罪名,皇上看了李实的奏疏之后,果真下旨着锦衣卫将李实所劾的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李应昇、周宗建、黄尊素这七人扭京讯问。”

“听说,缇骑到各家拿人时,高攀龙第一个投水自尽了,余下六人算着日子也已经被逮捕到京了——嗳!想想也是作孽。”

吴夫人说着说着就是一声叹息,她一个后宅妇人,也知道这东林七贤此次入了诏狱,恐怕是有去无回,“这七个人,都是与九千岁结了大梁子的,那高攀龙呢,是曾弹劾过崔呈秀的。”

“缪昌期呢,是杨涟弹劾忠贤二十四大罪时,京城盛传杨涟之疏乃经由缪昌期草拟,东林党人被逐出京城时,缪昌期又常常不避嫌疑,公开为那些人送行。”

“李应昇、黄尊素呢,都是继杨涟之后,公开弹劾过忠贤的人,黄尊素上过一份《士气已竭》疏,李应昇是弹劾忠贤七十二大罪,比杨涟所劾,还要多出四十八宗罪来。”

“那周宗建呢,就更复杂了,他一开始是斥责忠贤‘千人所指,一丁不识’,后来又跟如今的内阁辅臣冯铨结了仇。”

“当年他要求皇上破格任用熊廷弼,广宁丢了的时候,他正在巡按湖广,为了让熊廷弼摆脱罪责,他就跟着科道官张慎言弹劾冯铨之父冯盛明临阵脱逃。”

“冯铨那个大孝子,一见了这事儿,哪有不报复回去的道理?于是他就指使他的门生曹钦程,把周宗建、张慎言、李应昇和黄尊素一并给劾奏削籍了。”

“在说那周顺昌,他也是送行惹出来的事端,周起元去职的时候,周顺昌公开为其饯别,并不惧旗尉在旁,还指名骂魏。”

“魏大中因汪文言案被捕的时候,曾经过吴门,周顺昌不但设宴款待他,形影不离地跟了他三天,还在路上亲口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魏大中的孙子。”

“这些人落到了诏狱里,本来已是凶多吉少,何况周顺昌还成了此次苏州民变的罪魁祸首,怕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田秀英眼皮一跳,知道吴夫人终于说到事件重点了,赶紧追问道,“李实在奏疏中头一个弹劾的是周起元,吴中传言欲行杨一清诛刘瑾故事的是黄尊素,为何最后激起民变的会是周顺昌呢?”

吴夫人解释道,“总还是地域乡情的缘故,李实所弹劾的这七人中,高攀龙乃南直隶无锡人,周起元乃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人,缪昌期与李应昇皆为南直隶江阴人,黄尊素是浙江余姚县人,唯有周宗建与周顺昌这两位是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

“周宗建在去年被冯铨和曹钦程弹劾后,就已因汪文言案而被逮入诏狱了,故而皇上下旨拿人的时候,真正住在苏州城内的只有周顺昌一人。”

“其余六人家乡的地方百姓虽然也有为东林党人叫屈的,但胆子都没有苏州城中的百姓那么大,缇骑去捉人的时候,众人不过围观议论而已,不像苏州百姓,说要喊冤,当真直接就闹起来了!”

田秀英心下一动,吴夫人分析苏州民变的这个角度还真是相当新颖奇特,是她在现代没有见过的。

后世总有不少人认为苏州百姓集体为周顺昌喊冤是“东林缙绅的阴谋”,偏偏就没什么人仔细考虑过地域问题。

不过想想也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宗族组织的衰落,要一个现代人去完全理解古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实在是强人所难。

从后来清军入关时的情况来看,明末的苏州百姓倒未必比其他地方的百姓更有抗争精神,只是由于苏杭织造衙门的存在,使得苏州的“城市化”程度比其他地方更高一些,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更快一些。

毕竟明末苏州是以丝织业为生的,城里商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地买进卖出,忽然见得一队缇骑气势汹汹地入城逮人,逮的还是本地有名的缙绅,那不是一下子就传成爆炸性新闻了?

而其他地方的城市化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程度都远远比不上商业发达的苏州,因此即使周起元、高攀龙、缪昌期、李应昇、周宗建、黄尊素这六人的同乡百姓也拥戴他们,心里也觉得他们冤枉,却没有条件像苏州百姓那样在几天时间里就迅速组织起一大批人来集结闹事。

所以周顺昌虽然不是“东林七贤”中名声最好的,也不是他们七人中反对魏忠贤反对得最激进的,但由于他的家乡是苏州,引发民变的人偏偏就成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