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技术研究
- 郑艳群主编
- 7720字
- 2022-07-22 11:22:34
第一章 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形势分析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1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深入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各个方面。这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汉语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还包括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汉语学习、推广平台及辅助汉语教学研究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可以说,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信息化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展望,以帮助广大汉语教师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汉语国际教育。
本节首先回顾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起步、全面发展和国际传播三个阶段,并分别梳理各阶段信息技术在汉语教育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信息化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1985—1994年:起步阶段
对外汉语教学2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绝非偶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 CALL)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59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制的“柏拉图系统”(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简称PLATO)被公认为第一个专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辅助讲授包括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课程。虽然当时个人电脑还未诞生,让计算机进入日常课堂教学似乎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些研究和实践却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信息化提供了启示。1966年,王方宇在美国发表的《电脑与中文》明确提出了使用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的问题。
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召开。在该届讨论会上,一些学者首次把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的思想引入国内,如王方宇(1986)、邱质朴和徐志韫(1986)、郑锦全(1986)3等。这些探索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化的开始。
(一)起步阶段的主要研究
纵观起步阶段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是汉字处理的问题。如李金铠(1988)4指出汉字处理的困难和意义,周有光(1991)5进一步探讨了汉字拼音输入的问题,张普和向华(1991)6介绍了拼音输入法的设计原则等。
第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探讨。张普(1991)7从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三方面阐述了计算机科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并列举了两者结合的八个方向,如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化管理等等。文章的思考颇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很多方面至今还极具指导意义。郑艳群(1995)8结合不同的教学法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若干模式。
第三是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步实践。郑艳群(1991)9设计的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CAI)是计算机在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的先驱。该系统涵盖了课文、生词、练习、测试等教材各个部分,配有语音、图像等多媒体设备,学生通过听说和练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由于受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CCAI对教学的辅助主要以图片和音视频展示为主,形式不够生动,交互性不强,且为单机版系统。
此外,这一阶段学者们还提出了建设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设想。如储诚志和陈小荷(1993)10从系统设计、技术细节等层面提出了设计思路,为语料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的局限性
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较多限制。首先,计算机普及程度低。虽然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个人计算机(IBM-PC),但离普及还相距甚远。其次,中文信息处理仍在着力解决“字处理”的难题。汉字字符集(GB 2312)的制定、汉字输入软件的研发等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有所突破。最后,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建设的时间不长,基础薄弱。从王力先生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对外汉语是一门科学”算起,此时的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建设还不足十年,这在客观上决定了计算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不高。
起步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1)研究数量少。(2)内容呈现形式不够丰富,主要以文字、图片、音频和录像为主。(3)对多媒体的整合不够成熟。(4)教学辅助系统交互能力不强。(5)开发门槛高,造价昂贵,能够胜任软件开发的人不多。(6)均为单机版系统。
二 1995—2004年:全面发展阶段
以1995年作为全面发展阶段的起点,主要考虑到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中国电信正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极大拓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二是第一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化方面的首个专门研讨会,对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得到较大发展,语料库的建设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教学模式的探讨
1.基于多媒体的课堂教学
这一阶段,不少学者就多媒体在特定的语言技能、语言要素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了探讨。砂冈和子(2000)11针对日本学生听力较弱的特点,提出利用网络、电子词典自行校对听写结果等方法。靳洪刚(2005)12运用不同多媒体方式呈现汉字,发现呈现汉字时突出汉字部件组合的方式最为有效。郑艳群(2004)13探讨了口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指出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虚拟的语言教学环境,为学生正确地表达语言提供帮助。丁安琪(2002)、饶勤(2003)14讨论了在新闻报刊阅读课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李嘉郁(2004)15则探讨了词汇教学、文化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问题。更进一步,有的学者对不同语言水平课程中多媒体使用程度进行了量化。如张崇富(1999)16认为视听说课中,初级视听和说的比例大致为6∶1至8∶1,中级为3∶1至5∶1,高级为1∶1至1∶2。
2.基于互联网的辅助式学习与远程教学
远程汉语教学是本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信世昌(1997)17在借鉴台湾和国外远程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较早地提出了构建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平台的全过程。邓小琴(2004)、金珍我(2004)、郑艳群(2004)18分别介绍和评析了泰国、韩国、日本远程教育的案例。其中,日本“Tutorial汉语远程教学模式”的远程小班互动式教学,是远程教学中较成功的范例。赵雪梅(2007)19对我国远程教育平台“网上北语”20 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远程教学必须具备科学的课程体系、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效的评测系统、功能完备的教学网站。张建民(2004)21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辅助式学习模式,通过互联网给学习者提供大量汉语交际环境。
3.教学反思
在不断探索和积累的同时,有的学者开始对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谢天蔚(2000)22认为,虽然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方便、多样、灵活、共享”的优点,但开发多媒体课件却是“费时、费力、费钱”的。郑艳群(2001)23也认为课堂教学中技术的量和度必须适当控制,“否则效果不佳,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胡波(2002)24对比听力课的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认为网络教学从课件到教学法都有待改进。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
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包括多媒体教材编写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在这一阶段,有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方法,更多学者则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具体开发经验。
1.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
多媒体教材编写不是简单地在纸本教材的基础上增加音视频光盘,而应有特定的原理和开发方法。王建勤(2000)25对教材编写理念、设计思想、编写手段的现代化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平台的具有开放性(内容不固定)和可持续性(考虑到学习者离开课堂后的学习)的教材编写模式。黄勤勇(1999)26阐述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特点、编写流程和编写原则。课件制作理论方面,宋继华等(2004)27把语言教学规律与软件工程、人机工程、教育技术等理论结合,作为网络课件开发的理论指导原则。黄勤勇(2000)28提出了完整的“视、听、说”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卢伟(2002)29从技术角度阐述了网络课件的设计步骤。
2.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从开发方式看,多媒体教学资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已有纸质教材基础上补充或改编;第二类是从多媒体的角度开发汉语教学资源。
早期的多媒体教材多为第一类。当时技术手段单一,大部分是以录像为主的电视教学片,适合视听说课程。如《你好,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对外汉语视听说课本》(冯惟钢编,内部试用)、《中文之道》(白乐桑和白钢创编,法国高等师范大学影视教材制作中心,2000年)、《国际商务汉语》(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30随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不少多媒体教材开始在已有教材基础上重新改编。如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国全景——初级汉语》以电视教材《中国全景——汉语视听说(初级)》为原型设计;31《中文》多媒体教材及配套网络资源《网上学中文》则根据原有汉语教材《中文》重新改编而成。32
第二类教学资源通常从多媒体教学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郑艳群(1997)33设计的《多媒体汉字教学字典》,除了传统的查检和释义,还有汉字听音、跟读、查看笔顺等功能。赵金铭(2000)34认为该字典“融字典、词典、对外汉语教材为一体,开创了教材新媒体”。《生存汉语》则直接基于互联网开发,是“网上北语”面向零起点短期汉语学习者的网络教学课件。35
因应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一些项目开始尝试跨国合作。如2002年启动的“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率先从政府层面展开跨国合作,共同开发汉语教学资源,并出版多媒体教材《乘风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语料库及资源库建设
这一阶段语料库建设(包括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各类语言教学语料库)得到充分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汉语中介语语音语料库、汉语口语教学语料库、语素数据库、汉语阅读材料语料库等。36这些语料库已成为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
资源库方面主要包括各类教学素材库和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如“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测试试卷自动生成系统”“汉语教学问题自动答疑库”等,37但此类资源由于开发成本高、难度大,总体数量不多。
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汉语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可以说,信息化在经历这一阶段全面、深入、快速的发展后,信息技术已深入到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学术研究、课堂教学、评估测试、教学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 2005年至今:国际传播阶段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召开,这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的转捩点。38新的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已延伸为汉语国际教育,不仅包括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还包括越来越大量的海外非汉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信息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一阶段中,信息化一方面继续服务于学科建设,另一方面更多地支持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传播和推广,而后者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的信息化
在课堂教学方面,技术手段已能满足汉语老师的基本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学者们从信息技术应用的原理和评价指标方面进一步研究。郑艳群(2008)39从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原理等方面全面探讨了多媒体的形式和语言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口语、听力、阅读等课的教学实验,分析了多媒体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指出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徐娟(2010)40针对以往网络课程交互性的不足,对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汉语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提出了量化的交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多媒体教学资源已成为教材开发的趋势。据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统计,2006—2012年全球出版的汉语教材中,多媒体教材或附带多媒体的纸质教材占57.5%。
语料库建设方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语料库,如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41、中山大学“汉字连续性偏误中介语语料库”42、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HSK甲级字音节语音库”43,还有正在建设的“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44等。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于汉语教学研究的软件系统,如储诚志设计开发的《中文助教》45,该软件包括课文加注拼音、字词频率统计、字词HSK等级和常用度标示等功能,对日常备课、教材编写及汉语研究提供了很多帮助。
(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信息化
这一时期,信息化在国际汉语的推广和传播中作用日益显现,并随着“汉语热”兴起变得非常迫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国家层面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
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下,许琳(2006)46提出了五项任务,其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就有三项,包括教材编写方面要求“尽快编写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的多媒体和网络教材”;网络平台方面要求“制定并颁布汉语国际推广网络资源标准和建设规范”;考试方面要求“尽快实现纸考、机考、网考三结合”。在国家汉办设立的19个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中,有4个47与教材和教学资源密切相关。信息化成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
2.大力开发基于网络的汉语教学资源
这一时期,网络汉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汉语传播的重要工具。这些网络汉语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以网站形式构建的综合汉语教学资源平台,属于“大而全”的汉语资源库。如国家汉办主办的“网络孔子学院”48,涵盖了各种教学资源,为全球所有汉语及中国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系列与汉语及中国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及服务。
二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汉语教材。如“长城汉语”49融学习、管理、测评、资源等系统为一体;《新乘风汉语》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50“汉语阶梯网”51是一个面向海内外零起点学习者的公益性分级学习平台。
三是各种专题资源库。由于资源收集整理的难度高,且耗费巨大,虽然不少学者提出过不同资源库建设设想,但真正能够实施并免费公开的资源库极少。近年来,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一些专题资源库得以开发应用。较典型的如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的“全球汉语教材库”52,收集汉语教材信息15 500多册,为全球汉语教师免费提供丰富的教材信息资源,对汉语国际推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 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不足与展望
(一)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到全面发展,经过20多年,已深入汉语教学的各个领域,成绩斐然。但信息化的使命并没有就此完成。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学科建设的日益成熟,汉语国际教育与信息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事业发展方面,信息化都存在不少未尽如人意之处。
1.多媒体课堂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虽然不少学者研究过多媒体技术在不同课型、不同要素教学中应用的效果问题,但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首先,大多数研究仅从教学经验出发,介绍各种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好处,这些研究以自省的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数据的定量分析。其次,目前的研究对各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条件未做深入研究。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受哪些因素影响?使用的比例如何?对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是否有所区别?是否有某些课型传统方法更适用?这都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2.远程网络教学模式研究比较薄弱
网络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比音频、视频等单向传播的多媒体手段,网络具有更强的双向交互能力;但对比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又显得交互不足。在传统课堂,教师能根据学生反应随机调整教学策略,而人与计算机程序的交互则是相对固定的、有限的,学生容易因激励不够而产生挫折感,导致学习动力下降。网络语言教学既想获得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又想提供及时的指导,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和提高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
3.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整体质量不高
首先,信息技术和教材内容没有真正整合。目前大部分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是原有纸质教材的简单再现,属于纸质教材的附属物,并没有让多媒体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学习的优势。其次,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水平参差,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优质资源甚少。最后,各种网络教学资源缺乏更新维护。网络的优势之一在于实时性、动态性,如果不能做到动态更新,与时俱进,则丧失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如何开发出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动态性的优质汉语教学资源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和技术人员相互介入不足
在开发复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时,通常是教师提出需求,技术人员实现。但技术人员可能并不了解教学的原理,而教师对技术实现的效果也常常把握不准确,因此开发出的产品往往与原来的设计大相径庭。这表面上看是双方沟通问题,实质上是教师和技术人员对各自的领域不了解,相互介入不足所造成的。在今后的开发中亟待转变这种泾渭分明的开发模式。
(二)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研究展望
1.加强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
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是关于人类对多媒体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如多媒体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的,学习者是如何整合和利用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的,学习者的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如何被加工并整合的,等等。53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需与语言习得机制结合,研究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在汉语习得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此外,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课型,研究在不同的技能课中或网络课堂中,应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如哪些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技术是不需要的,各种技术在课堂上应占多大比例,等等。只有加强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的研究,才能够真正开发出适合学习者需求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2.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相互介入,转变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模式
第一,技术人员应从多媒体教学资源规划之初就直接参与项目,协助制订需求。这样可以使需求更加合理,也可以使技术人员深入了解设计思路、把握设计重点。第二,教师应深入到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一者便于遇到困难及时沟通、调整策略,避开对教学不太重要的技术难点;二者有利于教师对资源开发的效果和进度心中有数,也有利于后续的改进。但这要求教师加强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加强相互的介入,转变开发模式,才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合作开发
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迭代式的开发和资源的持续更新将成为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迭代式开发指资源平台应该小而精,尽快上线使用,逐步添加功能,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应当及时更新学习材料。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并保持生命力。由于迭代式开发和资源更新需要耗费巨大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因此,在构建教学资源时,建设者们应当改变观念,把改进和维护作为开发成本列入预算。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构建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投入,节约开发总成本。同时,还应重视加强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
4.加强信息技术新载体的研究
在技术层面上,信息技术的载体日新月异,从录音机、录像机,到投影机、个人电脑,再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属性,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虽不太适合大量输入,但方便手写和触摸,且方便携带。什么样的汉语学习形式适合在这些新载体上应用,如何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目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也出现了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发的汉语及教学软件,如“成语填字坊”就是基于香港教育学院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LIVAC共时语料库”54开发的手机软件,但这种应用总体而言还不普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