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特大城市居民的地域流动

刘晓曈

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人户分离的人口有2.80亿,其中流动人口达到2.36亿,[1]社会成员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向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前景的区域流动。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超过40%,[2]在科技创新等方面拥有无法超越的优势,对流动人口[3]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同时,随着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也成为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有研究指出,在未来一段时期,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五大城市群将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和城镇化的主战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综观有关流动人口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全国流动人口或者某个特定类别的流动人口,从而得出关于我国流动人口的一般性结论,但是针对不同地区间流动人口的差异而展开的研究却很少。而本次调查的十个特大城市位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五大城市群,这为比较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差异提供了可能。

本章主要关注的是特大城市居民的地理位置变动,即地域流动情况,因此研究对象为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为在本市/直辖市居住满6个月及以上,且目前在该地址居住了7天或将要居住7天以上的18周岁至65周岁的中国公民。根据受访者目前的户籍所在地,将目前户籍所在地不在本市/直辖市的样本统一划分为外来人口。各特大城市外来人口的比例见表4-1。天津、重庆和武汉的外来人口比例较低,深圳的外来人口占比最高(17.79%),其他特大城市外来人口的比例在10%左右。本章将围绕三类问题展开。首先,特大城市外来人口是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笔者将从不同地区外来人口的个体特征和流动特征两个维度进行描述与比较。其次,特大城市外来人口在流入地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如何?或者说他们在当地的社会融入情况如何?笔者重点从社会融入的起点(经济融入)和终点(心理和身份层面的融入)两个角度进行考察。最后,回到政策议题最关心的问题上。在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自身的居留意愿或落户意愿显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特大城市除了能够“吸引人”,还得能够“留住人”。那么,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愿意在当地落户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外来人口的落户意愿?这些因素对不同户籍类型外来人口落户意愿的影响存在何种差异?

表4-1 十个特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