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特大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基于10个特大城市的数据分析
- 张海东等
- 866字
- 2025-04-11 03:21:36
四 小结
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本章基本勾勒出当前我国特大城市居民的职业构成与流动特征。在职业构成方面,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特大城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虽然不同特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各具特点,但已总体呈现以男性为主导,以服务业从业人员为主体,且技术精英大量崛起的新趋势。在流动特征方面,超半数在职居民有过职业流动的经历,这验证了特大城市居民较高的职业流动性;职业流动原因以谋求更高收入与照顾家庭并重;职业流动途径以市场途径为主体,辅以社会网络途径;职业流动类型仍以体制外单向流动为主,跨体制流动尤其是从体制外流向体制内仍存在“体制壁垒”效应。
在对特大城市目前在职且有过职业流动经历的居民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职业流动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后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我国的特大城市中,出于被动原因或没有实质性提升职业地位的居民,一般没有更为积极的工作满意度评价;另一方面,通过计划分配途径获取现职的居民要比通过市场途径或社会网络途径获取现职的居民更可能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此外,虽然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显著,但我们仍能发现一种趋势,即有过跨体制流动经历的居民,尤其是从体制外流向体制内的居民,要比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或在体制外单向流动的居民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上述描述性结论与回归分析结论向我们展示了当前我国特大城市居民职业流动的特征与变动规律:一个流动的、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正在特大城市中逐步形成。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区域壁垒”与“体制壁垒”对人们实现公平的职业流动的阻碍。我们认为,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优势、破除各类“结构壁垒”,是向着更加合理的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由之路。
[1] 需要说明的是,本节与第三节中所称的特大城市居民,指的是目前从事非农工作的在职居民,不包含目前无工作但曾经工作过的居民、全职务农居民,以及从未工作过的居民。
[2] 体制内单位包括党政机关与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或集体事业单位、集体所有或集体控股企业;体制外单位包括私有/民营或私有/民营控股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商户、无单位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