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九首(选五)
其一
荣荣窗下兰[1],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2]。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3]。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4]。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中厚[5]。
意气倾人命[6],离隔复何有[7]?
【注释】
[1] 荣荣:茂盛的样子。
[2] 不谓:没想到。
[3] 中道:半途。嘉友:良友。
[4] 负:负约。
[5] 中:通“忠”。
[6] 意气:情谊。倾人命:牺牲性命。
[7] 离隔:离别、阻隔。何有:有什么呢。
【串讲】
欣欣向荣的窗前兰草,郁郁葱葱的堂前柳树。当初与您告别时,没想离开会有这么久。出门万里去客游,半途遇着好朋友。未曾说话心已醉,不在欢会碰杯酒。兰草枯萎柳叶衰,约定的话儿全忘了。多多致意少年人,这样的相交不忠厚。意气相投轻性命,离别阻隔何所有。
【点评】
《拟古》九首,是陶渊明模拟汉魏古诗写成的一组咏怀诗。既称拟古,那必定是或从形式或从情调上与前人之作有些相通。这一首模拟的对象大约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不同在于,“古诗”所咏是爱情,“拟古”所叹是友情。这样的诗未必一定有什么具体的寄寓,吸引人的,往往只是那感伤的情调,至于其中的道德教训,比诗句中的情感和艺术要逊色得多。陶渊明生当魏晋“人的觉醒”的时代进程中,自然会濡染上这种重视人情的世风。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所说:“《拟古·荣荣窗下兰》,此亦仍是屈子及《十九首》、阮公等意。前四句,始合。‘出门’六句,终乖。‘多谢’四句,咏言反覆作收。”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东坡和陶诗》中说:“《拟古》九篇中,坡公(苏轼)遂亦两和之,皆随意即成,不复细考耳。陶之首章云:‘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坡和云:‘有客扣我门,系马庭前柳。庭空鸟雀噪,门闭客立久。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二者金石合奏,如出一手,何止子由所谓遂与比辙者哉!”
其三
仲春遘时雨[1],始雷发东隅[2]。
众蛰各潜骇[3],草木纵横舒[4]。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5]。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6],君情定何如[7]?
【注释】
[1] 仲春:农历二月。遘:逢。时雨:按节令降下的雨水。
[2] 东隅:东天边。
[3] 蛰:冬眠的虫类。潜骇:悄然惊醒。
[4] 舒:舒展。
[5] 相将:相偕。
[6] 我心固匪石:典出《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意搬来搬去。
[7] 定:究竟。
【串讲】
仲春时节遇上应着节令的雨水,东天边响起了春天的第一声惊雷。各种冬眠的虫子都悄悄惊醒了,草木的枝叶也都纵横舒展开来。新近飞回的翩翩春燕,双双飞入我的草庐。前一年筑成的巢还在,它们相伴着还到了旧居。燕子啊,自从分别以来,我的门庭日见荒芜。我的心固然不是石头,可以随意搬来搬去,你的心情又究竟如何呢?
【点评】
一场雨水,一声惊雷,带给世界一种新的面貌。冬眠的虫子醒了,草木长起来了,燕子也飞回来了。陶渊明的心情就像这春天的景象一样,难得地透着一种欣喜。望着梁间飞回的燕子,他忽发奇想,觉得燕子的恋念旧居,与他自己的固穷守节似乎有些相类。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人心不是石头,它有自己的意志,即便是穷困的生活,仍然可以从中找出值得留恋的东西。但燕子会怎么看这一切呢,它为什么不嫌这个旧居的贫穷?这种有趣的想象,透着一种幽默,透着人燕相通的天真,透着陶渊明对自己精神状态的某种满足。后面几句话也可以想象成燕子的问题:先生啊,自从分别以来,你的门庭日渐荒芜。我的心固然不是石头,可以随意搬来搬去,你的心情究竟又如何呢?如此理解,则是陶渊明在对自己的生活发出一种质询,但那答案却是肯定的,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一种明知故问。
元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说:“洪庆善(洪兴祖《楚辞补注》)之论屈子,有曰‘屈原之忧,忧国也;其乐,乐天也’,吾于陶公亦云。”又称《拟古》第三首“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托言不背弃之义”。由此可知,陶渊明在人与燕的精神对话中,放飞的是一种乐天情怀。这种乐天情怀,是一只在春天晴空上飘荡着的明丽的风筝。
其四
迢迢百尺楼[1],分明望四荒[2],
暮作归云宅[3],朝为飞鸟堂[4]。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5]。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6]。
一旦百岁后[7],相与还北邙[8]。
松柏为人伐[9],高坟互低昂[10]。
颓基无遗主[11],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12]。
【注释】
[1] 迢迢:高远的样子。
[2] 四荒:四野。
[3] 归云宅:云气隐藏的地方。
[4] 飞鸟堂:飞鸟聚集的地方。
[5] 茫茫:幽远辽阔的样子。
[6] 此场:指山河、平原。
[7] 百岁后:死后。
[8] 相与:相偕。北邙(máng):山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北。汉魏君臣的坟墓多在这里。
[9] 松柏:指坟头的树木。为人伐:被人砍伐。
[10] 互低昂:相互高低错落。
[11] 颓基:倒塌的墓基。遗主:死者的后人。
[12] 亦复:但也。
【串讲】
迢迢的百尺高楼,分明地眺望四野。傍晚是归云的居所,早晨成飞鸟的庭堂。满目河山,平原多么广大苍茫。古时候那些追求功名的人,激烈地争逐在这地方。一旦生命结束,又都相伴着回到北邙的坟场。墓前的松柏被人砍伐,隆起的坟堆高低错落。倒塌的墓基没有墓主,游荡的魂魄又在何方?荣华富贵诚然可贵,想一想这结局也让人怜悯悲伤。
【点评】
登高临远,眺望四方,一种悲怆的心绪,伴随着对高楼晨昏景色的想象,伴随着对茫茫大地、悠悠人生的思量,油然而生。“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的想象,已然寓含着某种有关人生的象征。满目河山,平原茫茫,自古竞逐不断的联想,更将这种沧桑感变得更加明朗。无论有如何的雄心,无论生前得到什么,最终还都要归返北邙山的坟场。而一旦到了那里,大家的命运也就都相去不远。“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人生最终所要面对的虚无和苍凉,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如此强烈的悲悯情怀,给这首诗带了十分感人的艺术力量。其以死亡来衡量生命之价值的意识,具有道家的超越感,难得的是它把这一切都写得那么浑朴浓郁。
南宋初年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说:“王介甫(王安石)云‘远引江山来控带,平看鹰隼去飞翔’,疑非介甫语。又云‘留欢薄日晚,起视飞鸟背’,又云‘洒笔飞鸟上,为王赋雌雄’,语虽稍工,而不为难到。东坡云‘飞鸟皆下翔’,失之易也。李太白《登西灵寺塔》云‘鸟拂琼檐度,霞连练栱张’,亦疑非太白语。《庐山谣》云‘翠景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此乃真太白诗矣。如介甫、东坡,皆一代宗匠,然其词气视太白一何远也。陶渊明云‘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则归云宅,朝为飞鸟堂’,此语初若小儿戏弄不经意者,然殊有意味可爱。”百尺楼,恐怕不是陶渊明实际见到的高楼,他主要是以此“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的高楼,俯视和纵览原野四荒,反思历代争权夺势者的无聊和空幻,为他本人抛弃荣华富贵如敝屣的胸怀做证。他这种视境不是宗教的,而是历史的、现实的。
其七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1]。
佳人美清夜[2],达曙酣且歌[3]。
歌竟长叹息[4],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5],灼灼月中华[6]。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注释】
[1] 扇:风吹。微和:微微的和风。
[2] 佳人:美人。美:喜欢。
[3] 达曙:直到天亮。酣且歌:酣歌,尽兴地唱歌。
[4] 竟:毕。
[5] 皎皎:皎洁明亮的样子。
[6] 灼灼:鲜明夺目的样子。华:同“花”。
【串讲】
日暮时分,天空看不见一丝云彩,春风吹送着微微的温暖。美人们喜爱这清朗的夜晚,通宵达旦地尽兴酣歌。唱罢歌儿长长地叹息,凭着这叹息就够让人感动不已:皎洁明亮的云间月儿,鲜明夺目的月下花朵。难道说没有一时的美好,只是不能长久又当如何?
【点评】
一个迷人的春夜。微风送暖,天空清朗。一些不知从哪里来的歌女,在通宵达旦地唱着歌。她们唱的什么呢?歌中有皎洁的明月,有月光下美丽的花朵,有对春光短暂的伤感,但真正令她们伤感的,却是自己易逝的青春年华。或许真有这样一个清夜,或许一切只出于陶渊明的想象,但诗中所传达的那种感伤,却具有相当普遍的人生意义。
这首诗代表着陶渊明的典型诗歌风貌,为历代诗评所关注。最早是南朝梁人钟嵘《诗品》卷中说:“宋徵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认为这首诗可以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标志。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说:“《文选杂拟》上、《杂拟》下,凡六十首,惟陶公‘日暮天无云’一首,得自然之趣,然亦浑言拟古,故能自尽所怀。若陆士衡专取一题而拟之,共十二首,谢康乐、江文通专取一人而拟之,谢共八首,江共三十首,舍自己之性情,肖他人之笑貌,连篇累牍,夫何取哉!”认为《昭明文选》的六十首杂拟诗中,它是唯一一首“得自然之趣”的,可谓推崇备至。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说:“《日暮天无云》,清韵,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更以其为开盛唐诗风的先河的大作。
其八
少时壮且厉[1],抚剑独行游[2]。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3]。
饥食首阳薇[4],渴饮易水流[5]。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6]。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7]。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8]!
【注释】
[1] 少时:年轻时。壮:健壮。厉:气盛。
[2] 抚:持。
[3] 张掖:地名,在今甘肃河西走廊。汉武帝所设河西四郡之一,是古代西北边防要地。幽州:地名,在今河北东北,也属北方边境地区。
[4] 首阳薇:首阳山的薇菜。首阳:地名。薇:一种野菜。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在那里。
[5] 易水:水名,源出河北易县。荆轲刺秦前,燕太子丹在易水为他送行,荆轲慷慨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 丘:坟墓。
[7] 伯牙:楚人,善弹琴,与钟子期友善,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便不再弹琴。庄周:庄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与惠施友好,常相辩驳,惠施死后,他便认为不再有堪与他谈论学术的人。
[8] 行:行游。
【串讲】
少年时的我强壮而又刚烈,仗着一把宝剑独自往四方周游。谁说我走过的路途近?从张掖直到幽州。饿了时吃几口伯夷、叔齐吃过的野菜,渴了喝几口饯别过荆轲的易水。到处找不见相知的朋友,只见到一座座古人的坟丘。路旁高高的两座坟堆,里边埋的是伯牙和庄周。既然这样的人世上再也难找到,我到处行游又想有何求?
【点评】
仗剑行游的少年,对人生总追求着些什么,他要找到什么呢?诗中没有说,但从一路所留意的东西,我们会发觉,他在寻找着一种崇高的人格,一种常令我们倾心的凛然义气;伯夷、叔齐的名字,易水这个地名,出现在这里都不是偶然的,所谓“首阳薇”“易水流”,与其说满足的是他口腹的需要,不如说是精神的饥渴。与此同时,他也在寻找着知音,寻找着能够与他声气相通的朋友。伯牙和庄周的名字,在这里唤起的,也就是这样一种东西。然而,这一切已然都找不到。诗篇开头的慷慨激昂,似乎带点游侠诗的气质,到后来终于变成了历史精神的探寻,以及探寻所带来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一类的深深的感伤。
这首诗讲少年“抚剑独行游”,是以游侠的方式,抒写自己的精神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