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会而作并序
旧谷既没[1],新谷未登[2],颇为老农[3],而值年灾[4]。日月尚悠[5],为患未已。登岁之功[6],既不可希,朝夕所资[7],烟火裁通[8];旬日以来,日念饥乏。岁云夕矣[9],慨然永怀[10]。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11]。
弱年逢家乏[12],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13],孰敢慕甘肥[14]!
惄如亚九饭[15],当暑厌寒衣[16]。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17],深念蒙袂非[18]。
嗟来可足吝[19],徒没空自遗[20]。
斯滥岂彼志[21],固穷夙所归[22]。
馁也已矣夫[23],在昔余多师。
【注释】
[1] 既:已。
[2] 登:成熟。
[3] 颇为老农:很做了些年的农民。
[4] 值:逢,遇。
[5] 悠:久,长。
[6] 登岁之功:丰收年景的收成。登:丰收。
[7] 朝夕所资:每天的生活所需。资:费用。
[8] 裁:同“才”。
[9] 岁云夕矣:年终了。云:语气助词,无义。
[10] 永怀:深有感叹。
[11] 后生:后辈,子孙。
[12] 弱年:弱冠之年,二十岁左右。乏:贫困。
[13] 菽麦:泛指粗茶淡饭。菽:豆类。
[14] 孰敢:哪敢。甘肥:甘甜肥腻的食物,指美味。
[15] 惄(nì)如:饥饿的感觉。亚:次于。九饭:《说苑》里说,子思居卫时很贫困,“三旬而九食”。
[16] 当暑厌寒衣:这句是说天很热了还穿着冬天的衣服。
[17] 善:赞许。粥者:施粥者。《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欤!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8] 蒙袂(mèi):用衣袖蒙住脸。袂:衣袖。
[19] 嗟来:不礼貌的吆喝声,即“喂,过来。”不足:不值。吝:恨惜。
[20] 徒没:白白地死了。自遗:自弃。
[21] 斯滥:《论语·卫灵公篇》里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滥:放纵,无所不为。
[22] 夙:平素。归:志向,目标。
[23] 馁:饥饿。已矣夫:算了吧。
【串讲】
诗前小序说:
陈谷已经吃完,新谷还未成熟。做了多年的老农,却遇上了有灾害的年份。剩下的时间还很长,灾害却没完没了。丰收年景的收成,已经没有希望,早晚生活所需,仅仅只是维持着烟火。近十多日来,每天都在想着衣食短缺这件事。一年又到了尽头,不禁慨然深有感怀。如今我若不把它记下来,后辈人又从哪里知道这样的事呢。
诗中大意如下:
弱冠之年遇上家道中落,到老来又要常常忍饥挨饿。实指望能吃着豆子啊麦子啊一类的东西,哪里敢去想那些甘甜与肥腻。饿起来一月吃不着九顿饭,天很热了还穿着冬天的衣服。又是一年快到了尽头,怎奈生活还是这样辛苦悲酸。常常赞美那些施粥人的善心,深深觉得拿衣袖掩住脸的做法不对。嗟来的喊声没有什么可羞恨,白白地死了只是空自遗弃。因为穷而无所不为,怎能符合他的志向,固穷守节才是一向的目的。饿也就饿了吧,自古以来,我已有许多这样的老师。
【点评】
躬耕自资的生活难免穷苦,若是遇上灾荒年景,那日子就更难过。写这首诗时,陶渊明已入老年,而这一年也正是一个荒年。衣食的短缺让他十分烦恼,年终的时候,也就是最饥最寒的时候,在这种时节想问题,与平日总是有些不同。“有会而作”这个标题中的“会”,或是遇着荒年的意思,或是有所会心的意思,总之都和当时的生活景况有关。穷苦中的人,时时陷于伤感是难免的。陶渊明又是从自己的生活回顾写起。“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他这一生的生活也真够艰难的,但他也不特别地感伤。小序也罢,诗作也罢,叙述的口吻仍然相当淡然镇定。“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但即使是这样的要求,遇上这样的年景也很难满足。“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没有经受过生活艰难的人,是想象不出这中间的心酸的。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甚至对“嗟来之食”也有了新的看法,而对施粥者的善意有了充分的肯定。但不要以为他这是放弃了精神原则,他这里所说的“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所指的其实只是具体的乞食或接受救助。对于那些以人格为代价的任意而为,他仍是坚决反对的。所以接下去会说“斯滥岂彼志,固穷夙所归”,固穷守节,这仍是他的根本原则,即所谓“贫贱不能移”也。
饥饿,是贫困人生中刻骨铭心的感受。陶渊明《乞食》诗中“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就隐藏着饥饿中夹杂着的屈辱感。这首《有会而作》,更带有“馁也已矣夫”的沉痛。这就牵涉到生存保障与人格尊严、道德底线的关系。因此,这首诗借“嗟来之食”的经典故事,聚焦于生存道德的反省。这个故事见于《礼记·檀弓下》的记述:“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欤!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同一故事,也见于西汉刘向《新序·节士第七》。《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又有一个由此引申出的故事:“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陶渊明把饥饿求食和固穷守节作为一对矛盾,进行辩证思考,其间投入了刻骨铭心的感情,这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仍是一脉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