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选五)

其一

人生无根蒂[1],飘如陌上尘[2]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3]

落地为兄弟[4],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5]

盛年不重来[6],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7]

【注释】

[1] 根蒂:根柢。蒂:“柢”的假借字。

[2] 飘:飘浮。陌:路。

[3] 此已非常身:这个我已不是原来那个我。

[4] 落地:出生于世。

[5] 斗酒:杯酒。比邻:近邻。

[6] 盛年:壮盛之年。

[7] 待:等待。

【串讲】

人生没有什么根柢,飘浮不定就如路上的轻尘。一阵风来就随之翻转,今日这个我已不是从前那个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大家就都是兄弟,何必一定要有血缘骨肉的联系才算亲人!有欢乐的机会就要尽情欢乐,备一杯水酒请来邻里朋友。人生的好年华逝去就不会再来,一天的时光里没有两个清晨。赶着有时间就要努力自爱,岁月的脚步不会等人。

【点评】

这是一曲人生悲歌,一句“人生无根蒂”,说尽了生命的悲凉。这里既蕴藏着陶渊明的社会性感伤,也包含了他有关于生命本质的形而上思考。既然一阵风来,原有的一切就会改变,生命的欢乐似乎就只能存在于现实的瞬息间。这里头的哲理似乎很复杂,一时也很难理得清。但陶渊明的意向却是很明白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珍惜生命,珍惜生而为人的共同机缘,这就是他要说的话。“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既然如此,就应加倍地努力自爱,以不辜负这短暂的生命年华。

其二

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2]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3]

风来入房户[4],夜中枕席冷[5]

气变悟时易[6],不眠知夕永[7]

欲言无予和[8],挥杯劝孤影[9]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10]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11]

【注释】

[1] 沦:沉落。西阿:西山。阿:山丘。

[2] 素月:明月。素:洁白。

[3] 荡荡:广大的样子。景:月光。

[4] 户:门。

[5] 夜中:夜半。

[6] 气变:气候发生变化。时易:季节改变。

[7] 永:漫长。

[8] 无予和:没有人应答我。

[9] 挥杯:举杯。

[10] 不获:不得。骋:施展,发挥。

[11] 终晓:直到天亮。静:平静。

【串讲】

太阳落到了西山之后,明月从东边的山岭升了起来。山河万里一片空明,广阔天地到处都是月亮的光辉。一阵夜风吹进房中,半夜时分感觉枕席有些寒冷。天气的变化使人感觉到节气的推移,难眠的夜晚更觉出夜的漫长。想说话却没有人应答,只有举起酒杯劝劝自己的孤影。岁月抛下人远远逝去,心中的志向仍然得不到发挥。想到这些就觉得有些悲凉凄伤,直到天亮心情都不能平静。

【点评】

大约是一个秋日的夜晚,有皎洁的月光,有清冷的夜风,天气的变化让人感觉出了季节的推移。独自对着这月光下的世界,陶渊明久久不能入睡,夜晚寂静而漫长,在这样的夜晚,宜于思考很多清远的事情。陶渊明似乎想了很多,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生的短促和志业的难成。他仿佛想找个人诉说,但月光下只有自己孤独的身影,饮一杯酒暖暖身体,也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吧,独对着月光,他一次次举起了杯。然而直到天亮,他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全诗混合了时间体验和生命体验,从环境气氛的渲染,到遣词用语的精当,这首诗都极有艺术分寸感,它的美,确实经得起细细的阅读和品味。

“素月出东岭”“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诗句,使孤独的我与素月、孤影形成了一种精神交流,这也引发了三百年后李白飘飘欲仙的想象。《月下独酌》诗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虽然一个清寂,一个狂乱,但的确取自相似的情境。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说:“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云‘独酌劝孤影’,此意亦两用也。然太白本取渊明‘挥杯劝孤影’之句。”可谓已然指出了李白的明月情怀,与陶渊明的这首诗的精神联系。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1]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2]

觞弦肆朝日[3],樽中酒不燥[4]

缓带尽欢娱[5],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6],冰炭满怀抱[7]

百年归丘垄[8],用此空名道?

【注释】

[1] 不知老: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 相保:相互依靠。

[3] 觞:酒杯。弦:丝弦,乐器。肆:陈列。朝日:当作朝夕。

[4] 樽:酒具。燥:干。

[5] 缓带:放松衣带,指优游闲暇的样子。

[6] 孰若:怎能像。

[7] 冰炭:典出《淮南子·齐俗训》:“贪禄者见利不顾身,而好名者非义不苟得,此相为论,譬犹冰炭钩绳也,何时而合?”这里用冰炭比不同的欲望对人心的煎熬。

[8] 丘垄:坟墓。

【串讲】

心雄气壮的人志在四海,我只愿像孔子,快乐地忘记衰老。亲人们生活在一起,子子孙孙相依相靠。每天摆设酒宴和弦歌,酒樽里永远也不缺酒。放宽衣带尽情欢娱,晚晚地起床早早地睡觉。怎能像那些世故的人一样,满心冰炭交战受煎熬。百年之后终究要归向坟墓,哪里用得着这些个空名和称道?

【点评】

就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而言,陶渊明所持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减法。不断地减去他认为缺少真实意义的东西,减到最后,就只剩下家庭生活的欢乐,这也是他最留恋的。在“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一类的话里,有多少的牢骚,我们且不去管它。但由此所展示出的那种看上去简单的生活理想,却是为传统中国老百姓所一直渴慕的。“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这种宗法社会特有的景象,曾经一度是多少代中国人共同的生活实际或梦想。“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这样的生活节奏,在现代人看起来,似乎有些太懒散,太奢侈;对世故之士“冰炭满怀抱”的讽刺,也似乎缺乏进取精神。但在当日,这都是有为而发的。在今天,对于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精神紧张的人们,读它,也仍有一种精神抚慰的作用。

“丈夫志四海”一句,来自三国魏曹植《赠弟白马王彪》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但在前诗看似豪迈的“丈夫志四海”中,实际蕴含着魏国“苍蝇间白黑,谗巧合亲疏”的政治情境。陶渊明诗却将“丈夫志四海”与孔子的“我愿不知老”联系在一起,暗寓了不愿从事政治竞逐、火中取栗,以致“冰炭满怀抱”的情怀,而倾心于乡居人伦之乐的优游闲适。清朝王士禛在《和吴孟举〈种菜〉》诗中说:“丈夫志四海,只手提天纲。不然折尺棰,为国笞戎羌。胡为坐袖手,学圃耽沧浪?”可谓对这种隐居的乐趣不免有些隔膜。陶渊明并不认同“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而更愿意过“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的乡村生活,两相对照,正可见出人生志趣的异路。

其五

忆我少壮时[1],无乐自欣豫[2]

猛志逸四海[3],骞翮思远翥[4]

荏苒岁月颓[5],此心稍已去[6]

值欢无复娱[7],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8]

壑舟无须臾[9],引我不得住[10]

前途当几许[11],未知止泊处[12]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释】

[1] 忆:回想。

[2] 无乐自欣豫: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也很快乐。欣豫:快乐,喜悦。

[3] 猛志:壮志。逸:超绝。

[4] 骞翮:振翅奋飞。骞(qiān):飞举。翮(hé):鸟羽。翥(zhù):飞翔。

[5] 荏苒(rěn rǎn):时间渐渐发生变化。颓:流逝。

[6] 稍:渐渐。

[7] 值:当,遇到。无复:不再。娱:愉快。

[8] 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9] 壑舟无须臾:这里是借《庄子》中的典故,表达时光变化的不可阻挡,人生的短促易老。《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郭象注:“言死生变化之不可逃。”这里的“有力者”指的自然造化。壑:山沟。须臾:片刻。

[10] 引:牵引。

[11] 前途:前面的路,指未来的日子。当:该。几许:多少。

[12] 止泊处:最后停靠的地方。

【串讲】

想起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也总是很快乐。雄心壮志超越四海,总想着振翅高飞飞向那远方。随着岁月一点点地流逝,这种雄心也一点点消失。碰见高兴的事不再那么快乐,常常心里怀着很多忧虑。身体气力渐渐衰损,一天天觉得不如从前。自然的变化没有一刻会停息,生命的好时光也难留住。前面的路还有多少呢?不知我最终的归宿在哪里。难怪古人爱惜一寸寸光阴,一想到这一切就让人感觉有些恐惧。

【点评】

经历了一些岁月的人回首青春往事,最留恋的就是那份没来由的欢乐,以及那一种总欲展翅高飞的雄心壮志。而这一切,又总是要为岁月所磨蚀掉的。当一个人的雄心渐渐消失,情绪不再激动,气力也不再像从前的时候,他就是从心理到生理都变老了。这时候再回想过去的一切,就只有无限的感叹唏嘘。感叹完了,不免又想到前途,想到生命的短促,这时才真正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陶渊明这首诗,将人生必然要经历的这一心理过程,描写得相当生动准确。而此中所流宕的,也是他真实的生命体验和忧戚。

诗的结尾“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中的古人,应该主要指的是陶渊明的曾祖父——东晋名将陶侃。《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晋纪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记载:“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对于陶渊明来说,或许正是这种来自家族传统的训诫,使其在“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的人生关头倍感畏惧。

其六

昔闻长者言[1],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2]

去去转欲速[3],此生岂再值[4]

倾家时作乐[5],竟此岁月驶[6]

有子不留金[7],何用身后置[8]

【注释】

[1] 长者:老人。

[2] 一毫无复意:一点当初的意趣也没有了。

[3] 去去:岁月流逝。

[4] 值:遇,逢。

[5] 倾家:合家,全家。

[6] 驶:流驶。

[7] 有子不留金:钱财。这里用的是《汉书·疏广传》中的典故。汉代疏广辞官归乡,每天花钱饮酒宴请亲友,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基业,“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8] 何用:何必。身后:死后。置:置业。

【串讲】

从前听见老人说这样的话,常常掩着耳朵不喜欢听。没想到五十年的时光过去,自己忽然也经历这样的事。再去寻找我壮年时的欢乐,一点点当初的意趣也没有了。岁月不断流逝,过去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远,这一生怎么能再遇到那过去了的一切?和全家人一起及时行乐吧,直到这流逝的生命岁月终结。有儿子也不必给他留金钱,何必要想着为身后去置办产业!

【点评】

寻常的人生感伤,在陶渊明说来,分外亲切有味。年轻时不愿听的话,年长后常常挂在嘴上,这是生活中多么熟悉的现象。老年人的沧桑感里,总是有着对于青春生命的留恋,让生命再年轻一次,这又是多少人的痴想。因为懂得了这一切,就加倍地珍惜生命的欢乐,珍惜家人亲友之间的感情。及时行乐的思想并不一定意味着颓废,“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也并不是自私不顾儿女。这些话里所蕴含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其实很值得我们慢慢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