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贫居依稼穑[1],戮力东林隈[2]。
不言春作苦[3],常恐负所怀[4]。
司田眷有秋[5],寄声与我谐[6]。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7]。
扬楫越平湖[8],泛随清壑回[9]。
郁郁荒山里[10],猿声闲且哀[11]。
悲风爱静夜[12],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13]。
姿年逝已老[14],其事未云乖[15]。
遥谢荷蓧翁[16],聊得从君栖[17]。
【注释】
[1] 依:依靠。稼穑(sè):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2] 戮力:勉力。东林隈:地名。隈:山水弯曲处,指角落。
[3] 春作:春耕。
[4] 负:辜负。所怀:志愿,怀抱。
[5] 司田:看管农田的人。眷:念。有秋:有收成。秋:秋天的收成。
[6] 寄声:捎来的口信。谐:合。
[7] 束带:束紧腰带,是饥饿的表现。候:等待。鸣鸡:天亮。
[8] 扬楫(jī):举桨划船。越:渡过。
[9] 泛:漂流。壑:山沟。
[10] 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11] 闲:大。
[12] 悲风:凄厉的风。
[13] 三四:十二。星火:星名,即火星。夏历五月火星出现在正南方,六月以后偏西。颓:下移。“三四星火颓”是说经历了十二个秋天。
[14] 姿年:姿容和年龄。逝:助词。
[15] 乖:违背。
[16] 荷蓧翁:古代隐士。《论语·微子篇》中说:“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
[17] 从:随。栖:居住。
【串讲】
贫穷的生活靠耕种来维持,我努力劳动在东林的山湾里。不说春天耕作的辛苦,总怕辜负了当初归隐的心意。看管农田的人眼看丰收在望,捎来的消息正合我的心意。饥饿中的人开始高兴又可以吃上饱饭,束紧了腰带期盼着鸡鸣。扬起船桨渡过宽广的湖面,沿着清清的溪谷迂回向前。草木茂盛的荒山间,猿猴的啼声显得悠闲而凄清。凄厉的秋风爱在夜间刮起,林中的鸟儿喜欢在清晨开始活动。从我开始干这种农活,到如今已过去了十二个年头,身体和年龄都已经衰老了,但却从未离开过劳动。远远地向那荷蓧的老人致意,姑且就这样让我跟您隐居下去。
【点评】
丙辰岁是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到这一年,陶渊明已度过了整整十二年的隐居生活。秋天,“下潠田舍”(陶渊明的一处田庄)的看田人捎来口信,告诉他丰收在望,要他去那里收割。这消息正合了他的心意,因为从诗中看,他家的粮食已发生了短缺。划着船渡过湖面,沿着流出山沟的清流迂回前进。一路上看到的景物,不论是那山间的哀猿,还是林梢的飞鸟,都使他感觉愉快,回想这十二年的生活,他感觉相当满意。虽然生活是贫穷的,劳动是艰苦的,有时不免还要忍饥挨饿,但对当初的选择,他仍不感到后悔。劳动生活自有一份乐趣,就是“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这样的人生经验,也似乎寓含着一种特殊的喜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隐居生活带给他的那种精神自由。在这样的时刻,他不由得又想起了当年与子路有过对话的“荷蓧翁”,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以他为榜样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生活还是值得过下去的。
有历史意识的人在选择生活模式的时候,总是喜欢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精神根基,有根基,就会心定神闲,甘苦自如。孔子周游列国,在楚国北部边境的叶县和蔡国之间的旷野上,遇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里应该感谢孔门后学反复多次编成的《论语》,竟然在《微子篇》中提供了一种与忙忙碌碌的儒者不同的人生模式。《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一种竹编的耘田盛谷种的农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后面子路指责荷蓧丈人“不仕无义”,应是转述孔子的话,可见荷蓧丈人与孔子有着不同的志趣,走着不同的道路。陶渊明是以荷蓧丈人的志趣为志趣的。他在《扇上画赞》中说:“形逐物迁,心无常准。是以达人,有时而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超超丈人,日夕在耘。辽辽沮溺,耦耕自欣,入鸟不骇,杂兽斯群。”因此这首诗中说“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可知陶渊明抱着深深的谢意,从荷蓧丈人身上发现了自己“诗意栖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