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
人生归有道[1],衣食固其端[2];
孰是都不营[3],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4],岁功聊可观[5];
晨出肆微勤[6],日入负禾还[7]。
山中饶霜露[8],风气亦先寒[9]。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10]。
四体诚乃疲[11],庶无异患干[12]。
盥濯息檐下[13],斗酒散襟颜[14]。
遥遥沮溺心[15],千载乃相关[16]。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17]。
【注释】
[1] 归:依。道:常理,常规。
[2] 固:本来。端:开端,开始。
[3] 孰:何。是:此,指衣食。营:营理。
[4] 常业:指耕作。
[5] 岁功:一年的收成。聊:略微。
[6] 肆:致力。微勤:轻微的劳动。
[7] 日入:日落。负:背。
[8] 饶:多。
[9] 风气:气候。
[10] 弗获:不得。辞:推脱。此难:指劳作之苦。
[11] 四体:四肢。
[12] 庶:庶几,大约,或许。异患:意外的忧患。干:相犯。
[13] 盥(guàn)濯:洗沐。息:休息。
[14] 斗酒:杯酒。斗:酒器。散:松畅。襟颜:心胸、容貌。
[15] 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著名的隐士。
[16] 相关:相通。
[17] 躬耕:亲身耕种。
【串讲】
人生总是要依着常理,穿衣吃饭本来就是基本的开端。怎么能连衣食的事都不去经营料理,而求得生活的安定呢?开春时节就去做农活,一年的收成大约总是看得过去的。早晨出门做一点轻微的农活,太阳落山时背着稻谷回家。山中天寒,霜露较多,气候也冷得早。种田人的生活难道不辛苦?但谁也没办法推脱这一切。身体确实非常疲累,但或许不会有其他一些意外的忧患。洗完手脚到屋檐下歇一歇,喝一杯酒舒展一下襟怀和容颜。远远想见长沮、桀溺的心境,相隔千载竟然与我有些相似。但愿生活能长久如此,躬耕的劳苦没有什么可以悲叹。
【点评】
庚戌岁是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这年九月,陶渊明收完住处西边的一片稻田里的旱稻,对自己的生活又生出许多的感慨。“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这种对吃饭穿衣问题的重视,还真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但细绎他的心思,这种对农业劳动的看重,其实仍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联系在一起。这从他的念念不忘长沮、桀溺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得很分明。不过诗中最动人的,还是他对劳动观念和劳动过程的那一种朴素描写,“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本本色色地表现出了农民的生活感情。“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就是聊以自安的东西,这种劳动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放松,不也是一种极为迷人的东西吗?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就是传说中壤父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陶渊明远师壤父,近师春秋时与孔子打过交道的隐士长沮、桀溺,虽然已经遥隔千载,但那颗田园耕种之心,是千古一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