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选十)并序

余闲居寡欢[1],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2]。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3]。纸墨遂多,辞无诠次[4]。聊命故人书之[5],以为欢笑尔。

【注释】

[1] 寡:少。

[2] 忽焉:很快地。

[3] 辄:往往,总是,就。

[4] 辞无诠次:言辞没有选择,也不讲什么次序。

[5] 聊:姑且。故人:旧友。

【串讲】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诗前小序说:

我闲居在家,没有多少娱乐,又逢秋天的夜晚已经变长。偶然得到一些名酒,没一晚不饮几杯。看着自己的身影自斟自饮,不觉间就又喝醉了。喝醉之后,往往就写几句诗娱乐自己。纸墨就这样多了起来,言辞没有选择,也不讲什么次序。姑且让老朋友写出来,以博得他们的欢笑。

其一

衰荣无定在[1],彼此更共之[2]

邵生瓜田中[3],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4],人道每如兹[5]

达人解其会[6],逝将不复疑[7]

忽与一觞酒[8],日夕欢相持。

【注释】

[1] 衰荣:衰败、荣华。

[2] 彼此:指衰荣。更:交替。共之:共为一体。

[3] 邵生:邵平。原为秦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因为他种的瓜很好,人称东陵瓜。

[4] 代谢:更替。

[5] 人道:世道。每:常。如兹:如此。

[6] 达人:思想通达的人。解其会:懂得道理之所在。

[7] 逝:通“誓”,表示决心。

[8] 忽与:忽然给了。

【串讲】

这是原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大意是:

衰败、繁荣没有一定的位置,彼此总是交替出现共为一体。城东瓜田中的邵平,又怎能再像当初做东陵侯时。寒天、暑天总是交替出现,人间的道理也常常如此。通达的人都懂得这种道理,我也立誓将不再为此疑虑。忽然有人给了这杯酒,于是早晚捧杯喝个不息。

【点评】

饮酒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秋夜独饮,那意趣想来是有点儿寂寥,又有点儿自得。至于下酒的小菜,恐怕未必要置办了。因为更加有滋有味的,是对人生的品味。陶渊明这组诗,虽然不写于一时,但总体表现的,都是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认识。“衰荣无定在”一首,就所讲道理来说,不过是老子式的辩证法,举出东陵侯邵平的故事来,只是为这道理增加了一个具体的例证而已。诗的趣味本不在讲道理,陶渊明在这里要表现的,只是他的选择、他的态度。因此,那一种坦然、自信的语调,才是这首诗中最迷人的东西。

古代诗人多嗜酒,因此半部诗史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曹操《短歌行》引吭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博物志》曰:杜康作酒)。”而陶渊明把诗人饮酒提升为一种精神境界。《五柳先生传》中以善饮自炫,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集序》,语气在欣赏中略带夸张:“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晋书》卷九十四《陶潜传》记载:“(四十一岁)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酿酒的高粱),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稻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新酿之酒里面有残余酒糟,就解下头巾,漉过之后自斟自饮,随即把头巾系上。因此,斗酒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就把陶渊明引为同调,在《戏赠郑溧阳》中说:“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了解了这些,再来读一读《饮酒二十首》小序所说的“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其人的神采风范就跃然纸上了。

其五

结庐在人境[1],而无车马喧[2]

问君何能尔[3]?心远地自偏[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

山气日夕佳[6],飞鸟相与还[7]

此中有真意[8],欲辨已忘言[9]

【注释】

[1] 结庐:构建房屋。人境:人间。

[2] 喧:喧闹。

[3] 尔:如此,这样。

[4] 偏:偏远。

[5] 悠然:悠远闲暇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6] 山气:山中的云气。日夕:黄昏。

[7] 相与:相伴。还:归巢。

[8] 真意:生活的真谛。

[9] 辨:辨别。忘言:忘了用什么言语来表达。

【串讲】

居住在人间社会,门前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请问您怎样做到这一点?只要心远尘俗,地方自然就会变得偏远。去东边的篱墙下采摘菊花,南山的美景悠然映入眼帘。山间的气象黄昏时最美好,飞鸟们结伴飞回它们的家园。这样的情境似乎寓含着人生的真谛,我想辨明它却找不到表达的语言。

【点评】

这是陶诗名篇,它以清明玄远的态度咏味人生哲学,咏味物我相待相融的境界。隐居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了,即使居住在寻常人居住的地方,也不会受世俗社会的多少沾染。“心远地自偏”五个字,道出的正是隐居生活的真意。内心平静了,便会“心明如镜”。这时,世界与人的关系,就不是那种近代西方式的两元对立,而是古典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一度曾有俗本写作“望”,苏东坡《东坡题跋》中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晁补之接着解释说:“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鸡肋集》卷三三)这里的关键区别,其实在无心和有意,有意处,人境与自然仍是分离的,无心时,人境与自然则已然融为一体。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法》说:“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除了其中有历史退化论的阴影之外,对陶诗的评点还是有真知灼见的。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评议,则投入一种近代视野,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词),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诗),‘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颍亭留别》诗),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斛律金所唱《敕勒歌》),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王国维以“不隔”和“无我之境”来评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境界,可谓点出了此诗妙处的又一侧面。

其七

秋菊有佳色[1],裛露掇其英[2]

汎此忘忧物[3],远我遗世情[4]

一觞聊独进[5],杯尽壶自倾[6]

日入群动息[7],归鸟趣林鸣[8]

啸傲东轩下[10],聊复得此生[11]

【注释】

[1] 佳:美。

[2] 裛(yì):沾湿。掇:拾,采摘。英:花。

[3] 汎:浮,指菊花漂浮酒上。忘忧物:指酒。

[4] 遗世:抛弃世俗。

[5] 觞:酒杯。聊:暂且。进:饮酒。

[6] 倾:倒。

[7] 日入:日落。群动:各种活动的事物。息:停息。

[8] 趣林:飞向林中。

[9] 啸傲:狂放不羁的姿态。啸:嘬口发声。东轩:东窗。

[10] 聊:暂且。复:又。得:得到。此生:此生之乐。

【串讲】

秋天的菊花有着美丽的颜色,我带着露水采下它的花朵。让它浸泡漂浮在使人忘忧的酒中,离弃了世俗的心绪飘向更悠远的地方。一杯接一杯,我且独自饮用,酒杯喝空了,酒壶也露出了底。太阳下山了,所有活动都停息了,归巢的飞鸟鸣叫着朝林中飞去。在东窗下傲然长啸,暂且享受一下此生的乐趣。

【点评】

陶渊明爱菊,但他的采菊并不只是为了观赏,带露的花枝固然让他喜爱,但摘下来的目的,却有着实用的意图。这就是,据传饮菊花酒可以祛病延年。陶渊明是爱惜生命的,在《读山海经》中他曾说过:“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但他对生命的爱惜,并不像一般贪生的人一样看重的只是那结果,相反,他更注重的其实是过程,是日常的乐趣。他之所以选择遗世独立的人生姿态,其实也是为了对人生有更真切的感觉和体验。从他的饮酒中,我们看到的是任情,也是人格的傲岸。与“采菊东篱下”一样有意义的,是“啸傲东轩下”,只有将两者合起来,我们才能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陶渊明。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陶渊明以酒作为抛弃世俗情绪纠缠的忘忧物,颇得后世认同。唐代白居易《钱湖州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酘酒相次寄到无因同饮聊咏所怀》诗云:“劳将箬下忘忧物,寄与江城爱酒翁。”南宋虞俦《林子长录旧诗来觅酒因送似之》诗云:“酒者忘忧物,难教与愿违。”金赵秉文《和渊明饮酒二十首》诗云:“渊明非嗜酒,爱此醉中真。谓言忘忧物,中有太古淳。”元刘庭信《春日送别》曲之《感皇恩》云:“呀,则愁你途路崎岖,鞍马上劳碌。柳呵都做了断肠枝,酒呵难道是忘忧物,人呵怎减的护身符。”苏轼则认为酒不仅可以忘忧,而且可以引发诗兴,其《洞庭春色》诗把酒称为“钓诗钩”,把酒叫做“扫愁帚”,也还是和陶渊明的“忘忧物”一脉相通。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1]

凝霜殄异类[2],卓然见高枝[3]

连林人不觉[4],独树众乃奇[5]

提壶挂寒柯[6],远望时复为[7]

吾生梦幻间[8],何事绁尘羁[9]

【注释】

[1] 没:淹没,埋没。

[2] 凝霜:凝结的霜露。殄(tiǎn):灭。

[3] 卓然:挺然突出的样子。

[4] 连林:树木连接成林。

[5] 乃:才。

[6] 柯:树枝。

[7] 时复为:时时这样做。

[8] 吾生梦幻间: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如梦。

[9] 绁(xiè):束缚。尘羁:尘网。羁:马笼头。

【串讲】

青松生长在东园里,无数的杂草掩没了它的雄姿。秋天的霜露杀尽了其他草木,这时才看到它高高挺立的枝柯。在成片的树木中人们注意不到它,独自生长时大家才感到惊奇。我将手提的酒壶挂在它冬日的枝头,不时倚着它眺望着远处。我们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梦,为什么要让自己受那尘网的束缚?

【点评】

东园的青松,显示的是一种卓然不群的人生姿态。但它也可能被淹没在众草里,只有当严霜来临,一切草木纷纷凋零的时候,它的雄姿才更英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赞美的还只是它的耐寒,陶渊明这里欣赏的,已更是它的傲岸雄姿。“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说的是常理,读来却有一种奇崛,从这里,我们依稀窥见了陶渊明的一种胸襟。时时提壶远望的他,究竟在寻找、等待着一种什么呢?陶诗一向以平淡著称,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却感觉到了相当分明的棱角。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这里蕴涵着陶渊明孤傲的人格自许。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二:“渊明诗文率皆纪实,虽寓兴花竹间亦然。《归去来辞》云:‘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旋。’其《饮酒诗》二十首中一篇云:‘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所谓孤松者是已,此意盖以自况也。”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十说:“陶渊明爱菊,人皆知之,而于松亦三致意焉。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下又云‘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下又云‘连林人不见,独树众乃奇’。皆以自况也。”自况就是以其他东西比方自己。《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陶潜传》说:“陶潜字元亮,……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陶渊明以不被草木遮蔽的孤松自况,吐露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贞洁品格。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1]

问子为谁与[2]?田父有好怀[3]

壶浆远见候[4],疑我与时乖[5]

褴缕茅檐下[6],未足为高栖[7]

一世皆尚同[8],愿君汩其泥[9]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10]

纡辔诚可学[11],违己讵非迷[12]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

[1] 倒裳:颠倒衣裳,形容匆匆忙忙的样子。《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云:“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古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2] 子:您。与:语气词,表示疑问。

[3] 田父:老农。好怀:好心。

[4] 壶浆:酒。浆:薄酒,味微酸。见候:问候。

[5] 乖:不合。

[6] 褴缕:衣服破烂的样子。

[7] 高栖:高隐。

[8] 尚同:以混同于众为好。指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意见。

[9] 汩(gǔ)其泥:搅浑那些泥水。《楚辞·渔父》云:“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汩:搅浑。

[10] 禀气:天性。谐:相合。

[11] 纡辔:回车。指改变原来的人生道路。

[12] 违己:违反自己的天性。讵:岂。迷:迷失。

【串讲】

清早听见敲门声,自己衣服还没穿好就去开门。问一声您是谁呀?原来是满怀好意的老农父。提着酒壶打老远的地方来看我,因为怀疑我和这世道有些不相合。“衣衫褴缕地住在这茅屋下,不足以称作是高隐。整个社会都是随波逐流,希望您也能顺随世俗。”“深深地感谢老父您的话,只是我的生性中缺少那种顺随的东西。调转马头的事诚然也可以学着做一做,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岂不是更大的迷失?且让我们高高兴兴地喝酒吧,我选择的人生道路没法改变了。”

【点评】

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点像屈原的《渔父》,但农父的形象,没有渔父身上透出的那种隐者的神秘。他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出于一种淳朴的关心,来劝作者放弃隐居的贫苦生活。“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对于什么是高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谢安的东山高卧和陶渊明的躬耕自资,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农父的理解是淳朴的,也是世俗的,他未必懂得陶渊明所要追求的那种精神自由,但他却懂得生活的贫苦并不好忍受。他对陶渊明的劝告确也出于一片好意,所以陶渊明虽然并不听从他的话,却对他仍然怀着深深的感激。“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这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对渔父解释自己的话,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思想深处矛盾的澄清。除了这种思想性的东西,这首诗让人感动的,其实更是从“清晨闻叩门”开始,表现出来的那种家居生活情韵。

在处世哲学上,这里涉及《老子》五十六章提出的“和光同尘”的命题,也就是混合各种光彩,与尘世趋同,无为而治的思想方式。老子的话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应该说,古之贤者,也不排除和光同尘,与世周旋,与时舒卷的行为方式。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十说:“贤者豹隐墟落,固当和光同尘,虽舍者争席奚病,而况于杯酒之间哉!陶渊明、杜子美皆一世伟人也,每田父索饮,必使之毕其欢而尽其情而后去。渊明诗云:‘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老杜诗云:‘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叫妇开大瓶,盆中为我取。’二公皆有位者也,于田父何拒焉?至于田父有‘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之说,则姑守陶之介。‘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则何妨杜之通乎!”这就等于说,陶渊明以退为进,和光同尘与田父同饮,却又保持了“吾驾不可回”的初心。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1],挈壶相与至[2]

班荆坐松下[3],数斟已复醉[4]

父老杂乱言[5],觞酌失行次[6]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7]

悠悠迷所留[8],酒中有深味。

【注释】

[1] 故人:旧友。赏:欣赏。

[2] 挈壶:提着酒壶。相与:相伴。

[3] 班荆:铺开树枝杂草。班:铺。荆:荆棘。这里泛指杂草灌木。

[4] 斟:倒酒。

[5] 杂乱言:纵情随意的言谈。

[6] 行次:次序。“失行次”是说忘记了礼节,不拘礼节。

[7] 物:外物。自身之外的一切。

[8] 悠悠:陶然迷醉的样子。迷:迷失。所留:所居止的地方。

【串讲】

老朋友们欣赏我的志趣,提着酒壶相伴来看我。铺一些杂草坐在松树下,几杯下肚不觉又就醉了。父老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劝酒也忘记了礼数次序。这时,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哪里还记得身外之物的可贵。悠悠然迷失在一个沉酣的世界,酒中真有人生的深味。

【点评】

这也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一个片段。几个赏识他的志趣的老朋友,提着酒壶结伴来看他。大家铺开杂草坐在松树下,尽情畅饮,任意而谈,不知不觉就都有了酒意,劝酒也忘记了再讲什么礼数次序。“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正是中国文化一向追求的人生至境。所谓有“酒中有真味”,便是这个“味”。读这首诗,我们总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仿佛我们从哪里见过这场景——翻开宋元以后的山水画册,随处可见这样的人物和风景,它追求一种超越严密刻板的礼教的精神自由。

“酒中有深味”的结果,是“不觉知有我”,也就是达到了物我俱忘、人我俱忘的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始于庄子。《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聪目明与外界之联系,摆脱形体和知性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又如郭象注所说:“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可以说,陶渊明深得这种人生境界的三味。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1],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2],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3],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4]

若不委穷达[5],素抱深可惜[6]

【注释】

[1] 乏:缺少。

[2] 班班:明显的样子。翔鸟:飞鸟。

[3] 一何:多么。悠:悠远。

[4] 鬓:鬓角。

[5] 委:抛弃。穷达:穷困通达,两种相反的人生境遇。

[6] 素抱:平素的怀抱,一向的志愿。

【串讲】

贫穷地住在这里缺少人手,杂草灌木让我的院落显得很荒芜。只见一群群鸟儿飞来飞去,静悄悄看不到一个行人的影迹。宇宙多么悠远,人生很少能活到百年。岁月不断地催迫着生命,鬓边早已有了白发。如若不放弃穷达的念头,不能实现平生的志愿,那就让人感觉深深可惜了。

【点评】

这首诗开头所写,是陶渊明生活的一种实况。因为缺少人手,他的庭院里生满了灌木杂草。一群群鸟儿飞来飞去,却静悄悄看不到一点人迹。这情景是有点荒凉,有点儿寂寥,然而正是这寂寥的环境,更让陶渊明真切地感觉到了宇宙的悠远和人生的短暂,感觉到了生命脚步的匆促。这里或许正是一个宜于思考这类悠远的事情的地方。鬓边的白发,让他感觉到一种时间的催迫,促使他去思考生命意义的实现,而他从中得出的,就是放弃穷达之见,努力去实现自我的怀抱。

这首诗从荒林飞鸟的自然景观上,体验到了“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的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进而探讨不计穷达的“素抱”的本体性价值。陶渊明的“素抱”,来自老子的“见素抱朴”。自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的嵇康,在《幽愤诗》中说:“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其中讲的老庄“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可谓与陶渊明的“素抱”思想一脉贯通。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1],含薰待清风[2]

清风脱然至[3],见别萧艾中[4]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5]

觉悟当念还[6],鸟尽废良弓[7]

【注释】

[1] 幽兰:兰花。庭:院。

[2] 薰:香气。

[3] 脱然:轻快的样子。

[4] 见别:被区分。萧艾:艾蒿,杂草。

[5] 任道:顺着道路往前走。

[6] 念:思。

[7] 鸟尽废良弓:古谚“飞鸟尽,良弓藏”。这里是用这句话来自我提醒。

【串讲】

兰花生长在前庭里,满含着香气等待着清风。清风轻轻地吹过来,兰花和萧艾便被分开了。走着走着就迷失了从前的道路,原以为顺着道路往前走或许就能走通。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想着回头,古谚说,飞鸟打尽了,就会抛弃良弓。

【点评】

这首诗的前半,以幽兰和萧艾比喻两种不同的人格,而以清风比喻某种际遇。幽兰、萧艾,资质本不相同,但若没有清风的吹拂,幽兰那含蕴着的香气,也就无从为人所知。诗的后半,写人生道路的迷失。从“鸟尽废良弓”一句看,应该有比较具体的政治寓意,前人读此总是将其与刘裕的诛除异己联系在一起,认为陶渊明写此是有着讽喻和自警意味的。整首诗的意思,仍在于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

与兰花随自己的本性散发着芬芳、使得它在旷野的清风吹拂中有别于萧艾不同,人生若不辨道路的方向,就可能遭遇不测。历史上这种教训实在太多了。《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将泛舟五湖,留言给文种说:“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种不信其言,终于掉进了“鸟尽废良弓”的陷阱。二百七十多年后,这种悲剧又在西汉初年重演。汉高祖刘邦取天下,韩信军功最高,却被刘邦、吕后诛杀。陶渊明生逢乱世,参透了“鸟尽废良弓”的陷阱,而自甘做一株厕身杂草间的兰花,也可以说是得自历史的智慧。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1],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2],载醪祛所惑[3]

觞来为之尽[4],是谘无不塞[5]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6]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7]

【注释】

[1] 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词赋家,学者。《汉书·扬雄传赞》里说:“(扬雄)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2] 时:时时。赖:靠。好事人:热心人。

[3] 醪(láo):酒。祛(qū):解除。惑:迷惑。

[4] 觞:酒杯。

[5] 是:凡。谘:询问。塞:答。

[6] 伐国:攻打别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

[7] 失:过失,差错。显默:显扬或沉默。

【串讲】

汉人扬雄喜欢喝酒,却因为家里穷无法得到。有时就靠一些热心人,带着酒来求他解除疑惑。端起酒杯来就一饮而尽,只要有问就没有不能回答的。但有时他也不肯说什么,这种时候难道不是因为问他的是攻打别国一类的事?有仁德的人运用他的心智的时候,何曾在该显该隐的问题上有过差错。

【点评】

这首诗以扬雄自喻,写自己的日常交往和言谈举止。“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正是陶渊明生活的一种写实。“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突出的是他的博学健谈、洒脱风流;“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突出的是他的语默有道、仁人之心。全诗的关键,在“何尝失显默”一语,这里的“显默”,不仅可以解作说或不说,而且可以解作出仕还是归隐。在这里,陶渊明其实是再一次表达了他选择归隐的用心。

陶渊明借以自喻的扬雄,自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汉书·扬雄传》说:“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这是陶渊明这首诗的史实根据。但扬雄仿司马相如《封禅文》作《剧秦美新》上奏王莽,指斥秦朝,美化王莽的新朝,被认为是“白圭之玷”。陶渊明这里不是作史论,也不是全面评价扬雄,而是择其善者而言之,主要借其事迹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1],举世少复真[2]

汲汲鲁中叟[3],弥缝使其淳[4]

凤鸟虽不至[5],礼乐暂得新[6]

洙泗辍微响[7],漂流逮狂秦[8]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9]

区区诸老翁[10],为事诚殷勤[11]

如何绝世下[12],六籍无一亲[13]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14]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15]

但恨多谬误[16],君当恕醉人[17]

【注释】

[1] 羲农:伏羲、神农,传说中的上古圣人。去:离。

[2] 举世:全世界。真:真淳。

[3] 汲汲:急切的样子。鲁中叟:指孔子。

[4] 弥缝:弥补缝合。淳:淳厚。

[5] 凤鸟:语出《论语·子罕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亦已矣乎。’”传说天下清明时凤凰就会飞来,孔子是以“凤鸟不至”来慨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6] 礼乐:礼乐典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以成六艺。”

[7] 洙泗:鲁国的两条水名。洙泗之地,也就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辍:中止、停息。微响:宣讲孔子学说思想的精微声音。

[8] 逮:及。狂秦:对秦朝的贬称。

[9]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指秦始皇“焚书”之事。

[10] 区区:诚恳的样子。诸老翁:指汉初传《诗》《书》的伏生、田生等人,他们到汉初传经时,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

[11] 为事:指致力传经之事。

[12] 绝世:指汉亡以后。

[13] 六籍:六经。无一:无一人。亲:亲熟。

[14] 问津:问路。津:渡口。《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这里的“问津”也含有探求人生之道的意思。

[15] 负:辜负。头上巾:儒巾。

[16] 但:唯。

[17] 恕:宽恕。

【串讲】

伏羲、神农的世代离开我们很久了,整个世界都已很少再有真淳之风。急急切切的鲁国孔老夫子,弥合缝补想让它回到真淳。虽然不再是凤鸟飞来的清明时世,礼乐文化却暂且得到新发展。自从洙、泗之地听不到那精微的声音,世事随波逐流一直发展到了暴秦。诗书又有什么罪呢?一朝之间全都变成了灰烬。诚恳勤谨的几位老先生,致力传经确实很努力。为何汉代灭亡以后,六经就不再有人去研习?只见整天有人赶着车子跑来跑去,却不见有人去打探道路。如果再不痛快地饮酒,就会白白辜负了头上的儒巾。只怕我的话中有很多谬误,就请您原谅我是个喝醉了的人。

【点评】

虽然陶渊明选择的是归隐,但他心中却仍然牵挂着世风。这首诗看上去像是在追述儒学历史,其实却充满了现实的牢骚和怨愤。在许多诗中,陶渊明都自比长沮、桀溺、植杖翁,但心中期盼着的,却是有像孔子那样的人出来,传播礼乐文明,让社会风俗变得真淳一些。对秦汉以来社会风气的变化,陶渊明有着许多的不满,对当世之人的奔走竞逐也怀着深深的厌恶,失望之余,他就只能逃入酒醉后的世界,暂且回避这些痛苦的问题。清人龚自珍看出陶诗精神的这种秘密,曾作论陶诗绝句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把伏羲、神农之世的真淳风俗,与孔子维护的礼乐文明归并为同一条历史脉络,是陶渊明的一种发明,这未免有点儒、道合流的意味,但也是由于秦汉魏晋以后政治脱离正轨,人生谋事不谋道,他只能举起酒杯借酒骂世,抒发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