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油产业范式的转型

石油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性能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难以替代性,石油逐渐成为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日益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社会的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石油危机已经充分显现了石油及其产业[1]的核心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的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部分是包含石油产业在内的各类关键性重要产业发展支撑的结果。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的石油产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艰辛发展历程,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和钢铁、纺织、汽车、化工、煤炭、电力等主要工业产业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比较而言,中国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经济的飞速增长对石油产业的依赖性与日俱增(Blair et al.,2006;Haider,2005)。这种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对能源高度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我们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石油产业的考察。历史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包括石油产业在内的很多传统的国有工业产业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了市场化的进程当中。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型。在这种宏观制度背景下,中国石油产业也逐步开始了其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改革与变迁过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中国石油产业在21年(1988~2008年)时间里实际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发展范式的转型。

我们将这种产业范式[2]的转型具体地概念化为:从1998年之前的“封闭-行政化”范式转变为1998年之后的“开放-市场化”范式。具体表现为:(1)在石油产业的定价机制方面,由原来的政府行政定价机制向逐步与市场机制接轨,特别是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定价机制的转变;(2)石油产业的企业组织形式从“国家行政式企业”到“现代公司制”的转变;(3)石油产业的市场参与格局由之前“政府主导”下的局部有限竞争向“多元市场竞争”或“有主导的多元竞争”格局的演化;(4)石油产业的外部合作战略经历了从“吸引合作”,借以引进先进作业技术和国外资本,到“海外扩展”,进而输出资本、技术与服务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石油产业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外部合作战略的历史性跨越(见表2-1)。

表2-1 石油产业范式的转型

表2-1 石油产业范式的转型-续表

中国石油产业从封闭-行政化的范式向开放-市场化的范式转变,意味着指导或引导石油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则、理念、机制、模式、产业行为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变迁,也暗含着中国的石油产业所面临的市场、制度、文化等组织环境或结构性背景条件的变化。中国石油产业的这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对中国石油产业、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足以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