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 星期六
书声琅琅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聆听哲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解读】一个人的学问,若是离开了一个“勤”字,是绝对无从谈起的,哪怕他是个天才,离了“勤”字也照样不行。所以,这前一句是全然不错的。至于后一句,便有待商榷了——那无边无际的学海,究竟是该“苦”去泛舟,还是该靠“乐”去泛舟呢?当一个人专心学习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这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够苦的;然而,他自己却是由于品出了学习的甜味才乐此不疲的。试想,假如他在学习中没有乐趣而只是一味的受苦,纵然可以咬紧牙关坚持一阵,又何以能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呢?再则,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中精力,才能深入进去、真有收获,倘若一味的受苦,这经历何以集中?又何以学的真知?由此可知,在茫茫学海之中,唯有以“乐”作舟,方能自由的徜徉,从而领略那无限的风光。倘若以“苦”作舟,死记硬背去应付各种考试,或许可以达到某种功利的目的,但绝无真知灼见可言。
孝养以竭力为真情。——侯承业《南怀瑾的理念》
【解读】一个人的孝心如何,究竟该以什么标准去衡量?能说谁给老人的钱多谁就更孝敬吗?也许不能这么简单地作出判断吧。孝心,孝心,关键还在于心——心诚,则一餐一饮皆为孝养;心不诚,则千金万金又何足贵?为人之子,因天分、环境、机遇等各种差异,会在经济能力方面相差悬殊,财产巨富者,斥千金亦不过九牛之一毛;财力窘困者,奉一饭已倾其微弱之全力。似此,岂能说前者之孝更重于后者之孝?实际上,老人除了需要赡养,还需要尊敬、温暖与体贴。尊敬,意味着有礼有节;温暖,意味着和颜悦色;体贴,意味着关怀备至。所以这些,如果没有一颗真诚的孝心,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所以,惟有尽心竭力,方为至孝。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洪应明《菜根谭》
【解读】善于启发别人的,应当根据其所明白的道理逐步诱导提高,不宜生硬地灌输其一时无法领悟的道理。这佛法上叫做“方便善巧”,即根据不同的根性灵活地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循循善诱。佛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正是指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和修行途径。那种不问青红皂白,对各种对象都采用同种方法、提出同种要求的做法,省事倒是省事,只是效果好不起来。
诗词翻译
秋蒲歌(其十四)(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今译】炉火把天地照得通亮,火星在紫色火苗里进来溅往,冶炼工人们月夜下紧张地劳动,炉火映红了他们黑黑的脸膛。天上的明月向下探看,人间发生了什么奇异现象,只听得歌声一阵高过一阵,把一川寒冷的河水激荡。
成语故事
伐性之斧
世界上的事物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这些事物存在的。
如果音乐听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听。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食吃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吃。圣人对于声色滋味,只求维持生命,多了就舍弃,这是真正的保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眼明、耳聪、口敏,不为外物所动。
富贵而追求这些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个道理,日夜以求,得到了就乐此不疲,怎么不损害自己的生命呢?出门坐车,回来乘轿,一味追求舒适,导致四肢痹蹶。每顿饭大鱼大肉,花天酒地,总是强迫自己,叫做“烂肠之食”。整日里轻歌曼舞、靡靡之音,一定要尽兴,叫做“伐性之斧”。这些多是富贵带来的,所以古代有些人不愿意富贵,也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实质。(《吕氏春秋·本性》)【释义】“伐性之斧”指毁坏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素材存盘——“友情”格言
一个好朋友,首先必须为对方设想,金钱之事能不接触就不接触是体谅朋友的一种行为。——三毛
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和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话语,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美)富兰克林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俄)别林斯基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真诚的朋友。——(美)爱因斯坦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是使人心的愤怨和抑屈之气得以宣泄释放。——(英)培根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寓于两个身体,两个灵魂只有一个思想,两颗心的跳动是一致的。——(俄)托尔斯泰
事例精选
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过生意,一起打过仗,后来,一起在齐桓公手下当大官。《列子》记载了管仲和鲍叔牙交友的五件事:1.管仲年轻时十分贫困,曾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赚了钱分给自己多,给鲍叔牙的少。鲍叔牙一点也不计较,不认为管仲贪财,他知道管仲家里很贫困。2.管仲曾为鲍叔牙出主意办事,结果办糟。鲍叔牙并不以此认为他没本事,而是认为客观条件不利。3.管仲曾三次当官,又三次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出息,而认为他没有好的机遇。4.管仲当兵时曾三次临阵脱逃。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是胆小鬼,而是知道他是因为考虑自己的老母亲。5.管仲曾为公子纠争当齐国国君出过力,对后来当了国君的公子小白有“一箭之仇”。管仲被“幽囚”而“受辱”,鲍叔牙不以他受过侮辱为耻,知道他“不羞小节”,只是耻于不能显名天下。鲍叔牙还在齐桓公处推荐管仲当齐国的相国,自己当管仲的副手。管仲深有感触地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牙也。”
高山流水觅知音
春秋时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奏描写高山的曲子,钟子期便赞美道:“弹得好啊,高耸巍峨的泰山。”当伯牙转而弹奏描写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又赞赏道:“弹得好啊,浩浩荡荡如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也不弹琴了,认为世上再没有知音了。
生死之交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有赠答。郑少谷曾有诗称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坐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这一对神交诗友的深情厚谊,一直被人称道。
德蒙和匹西亚斯
德蒙和匹西亚斯是古希腊一对生死之交的好友。一次,匹西亚斯得罪了国王奥尼修斯,被判死刑,将在数日后执行。匹西亚斯想在临死前见到母亲一面,并安排一下妹妹。德蒙得知,愿为好友在监狱代刑。国王感到两人友情至深,答应了他的请求。匹西亚斯回家后处理好家事,急速踏上归程。就在国王准备将德蒙处死之际,匹西亚斯返回刑场,德蒙免于一死。国王受到感动,也赦免了匹西亚斯。
焚画奠友人
文学家苏曼殊善于作诗,精通数门外语,翻译过不少外国名著,他的绘画造诣也很深,享誉国内外。他同江苏的赵伯先是好朋友。两人交情甚笃。一天,赵伯先请苏曼殊作一幅画,苏曼殊向来不轻易画画,但伯先是老朋友,自然一口答应了。由于苏曼殊当时正忙着收拾行李准备去日本,没来得及马上给赵伯先画画。谁知分别不久,黄花岗起义爆发了,赵伯先是个革命党人,他对黄花岗起义失败感到无比义愤,呕血致死。苏曼殊得知好友去世的消息,异常悲痛,赶忙画了一幅《荒城饮马图》托人带回国内焚化在赵伯先的墓前,以示哀痛。即使这样,他还觉得愧对朋友,从此以后,就不再作画,以示心中愧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