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事半功百倍

两日后。

刘昀所住的小院前。

刘瑾一身常服,刚敲了门,老李便打开门缝,把人迎进去。

“二公子在里面做学问,小的把他给叫出来?”

老李手上提着扁担,好像也要出门干活,碰巧遇上。

刘瑾往屋堂那边瞅一眼。

但见堂门敞开着,农历四月的天气已经开始有些热,刘昀坐在侧对院门的方向,身上的衣服敞开着,头上还用白布缠了一圈又一圈,而手上则提着笔,正运笔如飞在纸上书写着什么。

学问深浅不知,但光看那架势,就很唬人。

刘瑾仔细打量,老怀安慰感慨道:“吾儿未因一时之辱丧了心智,反倒令其发奋求索,勤勉向学。还是莫要打扰了他。他的额头……没事吧?”

老李道:“无大碍,二公子说,这样包着好得更快,不怕见风。”

“吾儿到底是学问人,想得周到。那我先走了。”刘瑾说着就要出门办事。

临走之前,又对老李一顿嘱托,交待了几件事后,急切而去。

……

……

刘昀这边刚写完手头上的一卷,伸个懒腰,就见老李在旁端着茶水,一脸羡慕和崇拜。

“老李,你不是说要去挑几担柴回来吗?这么快?”刘昀道。

老李把茶壶放下,面带憨厚笑容道:“还没去。刚要出门,就见大爷来了。”

“我叔儿来了?人呢?”刘昀起身一看,院子里空空如也。

虽说这京师地界,四合院不少,但也得看什么家境。

像他这样住在崇文门附近品流复杂的胡同,很多院子也不是什么四合院,就只是单纯有个正房和耳房,院子里多个柴房,再就是以院墙连着隔壁院子的小院。

不过好在,刘瑾靠这些年的收入,已经把左右两个院子都买下来。

如此一来,一个给刘昀当婚房,而隔壁院子本来当教书讲堂的地方,用作刘瑾养老之用。

眼下刘瑾在宫里当差,极少在宫外过夜,所以俩院子都给刘昀用。

老李道:“大爷说是有要紧事去办,好像是买什么书,只是路过看看,说了几句话,便走了。”

刘昀叹道:“这可不好,我叔儿来,我非但没好好招呼,连迎一下都没。不太合礼数啊。”

好不容易有接触大太监刘瑾的机会,那肯定得详细交谈一下,算是当面采访。

要是等一个月后太子登基……

刘瑾这大忙人,平素还能瞧见?

平时不见人,怎让他知晓我满腹经纶,有经纬之才?

“无碍,是大爷自己说的,别打扰到您。”老李道,“大爷对您还是很关心啊,就算出宫办事,顺道也想着过来瞅瞅。”

刘昀心想,这是在关心我吗?

这是怕我伤了身子,不能给他生个过继的孙子吧?

“二公子,大爷还说,婚事那边有转机了,让您这两天抽着工夫,跟着说媒的冰人往女方家那边走一遭,亲自把这婚事好好说说。也让人家知道您文质彬彬一表人才。”老李道。

“有转机?”

刘昀也很纳闷。

这是咋的,女方家是预知到刘大老爷马上就要显贵,连同他侄儿也成了潜力股?

“老李,先前不是说,聘礼在六十贯以下免谈吗?怎么的,女家良心发现,认为奇货可居行不通了,价钱还可以商量?”

六十贯钱,在这年头,差不多就相当于七十两银子。

虽然刘昀也熟悉华夏历史,有人论证过说一两银子差不多是后世二百块钱。

但这是建立在这时代的人只追求温饱的基础上,所以一两银子兑换二百块,基本上是建立在物质非常贫乏甚至路上能见饿殍的年景,就好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水平。

那六十贯钱……就相当于一万四五千人民币。

这是娶媳妇吗?

简直是宰大户啊。

就算是刘瑾这样在宫里当差的,本身也没多少油水的,也拿不出六十贯钱来。

老李一脸憋屈道:“您别为难小的啊,小的只是把大爷的话带来,具体的……您去看过,不就知晓?”

刘昀道:“凡事都要以实际论证,老李啊,你这实事求是的精神,我看就很好。你也就是因为家境贫寒,早年未曾读书,不然的话……”

老李双目瞪得溜圆。

二公子是哪根筋不对?

在跟我说什么呢?

而刘昀自己话说了半截,也自行打断。

心中暗骂,这也就是给那群学生上课多了,没事就喜欢叭叭给人讲道理。

我居然在跟一个半生孤苦的老仆人讲读书重要性?

我这边是历史不可逆,老李他就是人生不可逆,人无再少年。

“老李,我这边的书写得差不多,能不能找人装订一下,或是印刷一下?”刘昀问道。

老李道:“小的不明白您的意思。”

刘昀问道:“有银子没?我平时的花销放在何处,给我拿几两银子出来,我去找人,帮我印书。”

“哦,明白,明白。”

说完,老李就赶紧去把盛放财产的木匣子拿来,当着刘昀的面打开。

看着挺沉,等打开后,但见里面是半匣子的铜钱。

所见基本上都是宋钱,毕竟大明到弘治年间宝钞还是通行的,朝廷因为缺铜也不怎么造钱,宣德之后,一直到成化更是没造过钱,后世仅有少数流传的,都是嘉靖年间补铸的。

“没了?”刘昀道。

“就这些……”老李道,“还有米,咱这院子,平时吃用的都不缺,您要什么,小的这就给您搬过来。”

刘昀口中呢喃道:“我叔这是怕我花钱大手大脚,把他辛苦攒下来的养老钱给霍霍了。也对,毕竟侄不是儿。但我既然来了,就不是来花钱的,而是来以钱生钱的。”

老李道:“二公子,您要做买卖?”

“不做买卖,至少暂时不会做。忙你的去吧。这边不用你担心,午饭我随便对付一点就好。”

刘昀心说,我这著书立作的大事还没完成呢,哪有工夫发展工商业?

再说,发展工商业不得原始积累?

等刘瑾成为大明的立皇帝九千岁,不管是原始资本还是政商界人脉关系,不就一律都给我铺设好了?

那才叫一个事半功百倍。

这会着什么急?

“好咧,二公子,您先忙,小的也去干活。这一时不干活,浑身不自在。”老李兴冲冲拿起竖着的扁担,往门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