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孔门

孔子死后,宣传其思想学说的,主要是他的后期弟子。这些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因此在学术方面就出现了分化。韩非指出“儒分八派”,即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个派别。不过实际上,儒家内部的分化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八派,还有其他一些自成体系的派别或人物,比如被尊称为曾子的曾参。

曾参,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此人在生活上甘受清贫,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听说后,就派人送给他一块封地,让他用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衣服,但曾参没有接受。

鲁国国君又反复派使者前来劝说,曾参仍一再拒绝。最后使者都急了,说:“这封地也不是您主动向别人索求的,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您的,您为什么就不肯接受呢?”

曾参答道:“我听说,拿了人家的东西,就会惧怕人家;给了人家东西,就能傲视人家。现在如果我接受了鲁君的恩赐,即便鲁君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曾参坦言,他不愿因接受馈赠而受人束缚,以致动摇自己保持节操的意志,于是终于还是没有接受封地。

孔子听闻此事后,对曾参安贫乐道、固穷守节的人生态度大加赞扬:“曾参说的话,已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此即“曾参辞赐”,是孔门中一段有名的佳话。

曾参追随孔子多年,对孔子的模仿可谓是亦步亦趋,从思想到行事均继承孔子衣钵。孔子去世后,曾参在鲁地不遗余力地传播师说,形成了洙泗学派。

洙泗是鲁国境内两大水系——洙水、泗水的合称,此二水系亦可代指鲁地。仅由洙泗学派的名称,也可看出这个学派所具有的影响力。当时孔门各派均以得到孔子真传自居,并围绕孔门继承人的席位进行争夺,曾参及其洙泗学派最终在博弈中大获全胜,守住了儒学的大本营。后世多认为,在孔子身后,鲁国仍然能够保持礼乐教化的兴盛,贡献最大的应属曾子及其弟子。

吴起入鲁后,即加入洙泗学派,拜“曾子”为师学习儒术。先秦时期称得上“曾子”的共有两人,除了曾参外,就是曾参之子兼其弟子:曾申。据钱穆先生等学者考证,曾参去世时,吴起才刚刚四岁,吴起入鲁,曾参已离世多年,因此说吴起师从曾参是不可能的,他的老师“曾子”当是曾申。

吴起投身孔门,成为儒家弟子,这背后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即鲁国为儒学的发源地和礼乐文化的中心,吴起如果想在鲁国求得卿相之位,学习儒术乃是必由之路。不过,吴起居鲁学儒的动机,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功利目的。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尽管吴起就学曾申的时间并不长,但曾申所传授给他的儒学知识和思想却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吴起实际才是《左氏春秋》(即《左传》)的真正编撰者和传授人,钱穆先生、郭沫若先生等现代学者均持这种看法。根据目前的更多考证,若贸然将《左传》断定为吴起所作,似乎还证据不足,但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左传》是由作者左丘明传授给了曾申,曾申再传授给吴起的。吴起日后又在阅读大量官藏史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领兵征战的经历和经验,对《左传》进行了修订和传承。

其实仅就这一点来说,已足以体现吴起的天资,以及曾申对这个入门弟子的欣赏和看重,否则,以曾申作为掌门人的地位,也不可能在吴起拜师不久后就倾囊相授。

若假以时日,想来曾申很可能将本学派继承者的席位属意于吴起,而吴起或许也真的将继曾申之衣钵,成为一代儒学大师。然而,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让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