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内心世界:倾听、理解和创造共同的解决方案
- (美)埃伦·加林斯基
- 1876字
- 2025-05-07 12:42:51
译者序 青春期的礼物——从挑战到突破
青春期常被描绘为风暴和压力交织的阶段,被贴上“叛逆”“混乱”“难以控制”的标签。我们习惯用负面而刻板的目光审视它,仿佛它是父母教养中的一场暴风雨。《青春期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了青春期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和潜力,超越了我们对青少年常见的刻板印象,揭示了这一时期蕴含的无限可能。
这本书以温暖而坚定的语言告诉我们:青春期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礼物。在这段旅程中,每一个青少年都像春日初绽的嫩芽,怀抱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大脑,他们的心灵,都正经历着一场无声却深远的重塑。大脑可塑性强、执行功能技能处于关键发展期,以及青少年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敏感性,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独特的机会。这种理解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更积极、更支持的方式看待和引导青少年。
这本书特别吸引我的一点是,它不仅仅依赖于学术研究的理论框架,还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将科学与现实紧密结合。作者与上千名青少年及其家长深入对话,通过数据验证青少年的核心需求——关爱性关系、能动性、掌控感、身份认同和目的性。这些需求在大数据分析中显现为推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动力,也得到了心理学领域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支持。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青少年成长的指南,更是一座连接科学与现实的桥梁。我相信,无论你是家长、教育者,还是对青少年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发。它告诉我们:青少年不是不成熟的“未完成品”,而是充满潜力的“正在进行时”。正是在这一阶段,我们有机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灯塔,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发现与成长的广阔天地。愿这本书帮助我们看见青春期的科学本质,也帮助更多青少年走向他们生命中的突破时刻。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直接呈现了多位青少年的声音。当听到他们说“我们比你们想象的更聪明”“请倾听我们,理解我们”时,我仿佛听到了每一个成长中的灵魂的呐喊。这些声音不只属于书中的青少年,也属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他们渴望被看见、被尊重、被关爱。这是多么纯粹而真挚的期望,却往往被成人世界的繁忙和惯性忽视。书中那位17岁女孩的心声,至今让我记忆深刻:“我希望我、我的朋友和同学的烦恼都能被认真对待。”这是青春期的呼唤,也是每一颗敏感灵魂的诉求。愿这本书能成为开启对话的桥梁,让我们和青少年不再彼此疏离,而是彼此成就。
这本书不只写给家长和教育者,也写给每一个曾经是青少年的人。它让我们回首过往,重新拥抱那段不完美但充满可能性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它带着无限的希望,为我们指明如何帮助下一代走得更稳、更远。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感动与启发。愿它为你打开新的视野,成为陪伴青春期的指南,也成为治愈你心中未尽青春之憾的温暖之书。它让我们看见,青春期并非难以逾越的“灾难”,而是帮助年轻人走向人生辉煌的“突破之年”。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全新的学习旅程。我们为每一个研究结果背后隐藏的复杂性而感叹,也为书中展现出的对家庭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而感动。书中作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内容基于最新的统计数据,展现了当代青少年面临的真实挑战,并为家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支持方法。相信本书的内容也会为中国的家长、教育者带来新的启示和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作为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领域的领军者,其卓越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直备受瞩目。此次,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学部的四位重量级专家——张日昇教授、方晓义教授、乔志宏教授和蔺秀云教授为本书撰写推荐语。这四位教授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更是我本人在北师大学习和工作期间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的推荐语不仅精辟专业,更能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洞见。相信通过仔细品读他们的推荐,读者们能够更快速、更深入地理解本书的核心价值。
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的信任,能够将《青春期的内心世界》中文版翻译的任务交给我。本书的翻译过程,由我和我的研究生团队共同完成,他们的参与为本书中文版的顺利问世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他们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优秀的英语语言基础为本书的翻译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他们是汪珈尼、刘璐、梁俊豪、居怡宁、黄安安、宋宛霖、吴雨涵、马晓晴。翻译过程还经过了多次术语统一、语言校正、统稿等过程,由汪珈尼、徐璐和我共同完成,最后由我完成了对全书的三次审校。
当然,由于水平有限,翻译文稿难免会有不完美或不恰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未来有机会继续精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