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5.校园记忆归档计划
- 重生后,她带家人走向辉煌
- 有点呆的阿玥
- 1234字
- 2025-04-19 00:20:51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清晨,江月抱着厚重的专业书挤在地铁早高峰里,玻璃上倒映着她眼下淡淡的青黑。
书包侧袋里的竹筒挂饰随着人群晃动轻响,那是张婆婆用新收的淡竹编的,绳结处还留着修复仪扫描时特有的冷光纹路——就像她此刻的生活,被传统与科技的经纬紧紧编织。
新闻传播学院的阶梯教室飘着隔夜的咖啡味,江月在笔记本上划开全息备忘录,金融系的资产定价公式与新闻采写课的选题表在视网膜上重叠。
当教授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路径”时,她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竹筒挂饰,忽然想起非遗博览会上那个举着竹筒奔跑的男孩,想起存证屏上生长的记忆节点。
“或许我们可以做个‘校园记忆归档计划’。”
下课后,江月拦住正要离开的教授,“用竹筒的全息扫描技术记录退休教师的口述史,每个竹节对应不同年代,就像...就像把他们的教鞭变成数据时代的竹简。”
教授镜片后的眼睛亮起来,“我对你有印象,是江家的小丫头,当初你爷爷得知你要学新闻,还专门找过我,哈哈哈哈。”
教授的目光落在了江月递来的项目书,他简单的看了一下项目书中的大致内容,手中那只笔的笔尖在项目书上敲出急促的节奏:“结合区块链存证,让毕业生的指纹成为打开记忆的钥匙,这个创意很有突破性!”
教授姓李,名民康,是一位在新闻前线奋斗了三十多年的人,在退居幕后时,选择了从事教育行业,目前是京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荣誉教授。
李民康教授说罢,便拍了拍江月的肩膀,面上带着欣慰的笑,口中还念叨着:“后生可畏啊,江丫头,你一定要好好干!”随后便急急忙忙地离开了。
江月忙不迭地点头,她下一节还有课,是金融学的专业课,在目送教授离开后,她便直奔教室而去。
金融系的实验室里,江月对着黑板上的二叉树模型发怔。邻座的李浩然突然推来平板电脑,屏幕上是竹隐村最新的电商数据:“他们用竹筒链接收藏山区孩子的手写信,居然开发出'时光盲盒'的公益众筹模式。”
这个总穿着靛蓝扎染衬衫的男生,总在袖口露出半截手工藤镯,“如果用金融衍生品的思路,把每个记忆节点转化为可追溯的数字资产…”
二人的讨论在深夜的图书馆演变成潦草的公式与手绘的竹筒草图。
江月发现李浩然背包里装着老式胶片机时,好奇的询问了一下对方。
李浩然略有些不好意思地挠头:“我爷爷是战地记者,他说每段影像都是时光的竹节。”
这句话像火塘里炸开的青竹,让她忽然想起张婆婆修补竹筒时,修复仪扫描藤纹的微光——原来他们都在寻找某种载体,让稍纵即逝的温度有了可触摸的形态。
深秋的校园里,“竹筒记忆站”的蓝色帐篷支在了百年梧桐树下。江月调试着微型扫描枪,看退休的陈教授对着竹筒讲述1985年带着学生在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
当全息投影里浮现出褪色的工作服袖口,围观的学生们忽然看见,陈教授现在穿的粗布衬衫袖口,还留着同样的针脚。
“奶奶,这个爷爷的粉笔灰会飘出来吗?”戴智能手环的小女孩伸手去碰投影,腕间突然响起《长城谣》的片段——那是教授当年在莫高窟星空下教学生唱的歌。
李浩然设计的区块链界面上,孩子的指纹正沿着投影里的粉笔痕迹生长,像新抽的竹枝攀附上古老的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