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4.“竹筒”的幸福温存

丝毫不出意料,项目的测试顺利通过了,在会议室中,大家共同商议了产品的名称——“竹筒”。在江氏科技的大力推广下,“竹筒”已然成为了电子科技届的冉冉新星。

最先被应用投产的是公众慈善行业,官方在了解“竹筒”的功能后,决定将那些偏远山区里,被救助的孩子们说的话,录入竹筒中传递给爱心捐赠的人。

有了官方的带头,“竹筒”在新闻届愈发的火热,江氏集团的股票,也因为“竹筒”的诞生一涨再涨。

镜头再次切换,只见物流车的尾灯在山路上划出两道流动的金线时,张婆婆正就着火塘的微光修补一只开裂的竹筒。

藤条在她指间翻飞,新削的竹篾散发出清苦的草木香,混着数码设备散热的轻微嗡鸣——老周留下的便携式修复仪正在自动扫描她编好的风铃,将每道藤纹的走向转化为三维数据。

火塘里的青竹“噼啪“炸开,火星溅在她鬓角的银簪上,恍惚间又回到七十年前那个雪夜,解放军战士们围着篝火教她唱《茉莉花》,张排长的搪瓷杯在石面上磕出悦耳的响,让他口中也不禁的哼唱起《茉莉花》的曲调。

首趟物流车抵达城市中转站时,正是一个清晨,那时江月正在非遗博览会上调试全息展台,为了确保无误,江月需要认真的检查全部的设备,避免展览时出现差错。

当扫描枪对准竹筒红绳结的瞬间,一道光芒闪过,1952年的篝火影像突然在透明展柜里显形:

年轻的张排长握着竹筒侧身而坐,右耳后的红痣在跳动的火光中明明灭灭,背篓里露出半截没编完的藤筐——正是张婆婆现在仍在使用的样式。

忽然间,一位穿汉服的小姑娘惊呼着凑上前,鼻尖几乎贴上冷光屏,她腕间的智能手环同步收到竹筒里编码的《绣荷包》片段,吴侬软语的调子混着现代电子合成音,在展馆穹顶下织成奇妙的和声。

“奶奶奶奶你快看,这个爷爷和我太爷爷戴一样的领章耶!“

穿校服的男孩举着竹筒跑向休息区呼唤着自家的奶奶。退休教师陈奶奶扶着老花镜细看投影里的锈蚀领章,突然颤抖着摸出压在钱包里的旧照片——1953年父亲探家时别在中山装领口的,正是同款的五角星金属片,那被岁月蹉跎的早已泥泞的双眸,这一刹那格外清澈,好似回到了童年间父亲在家陪他玩耍的时刻。

展馆角落的区块链存证屏上,男孩的指纹与陈奶奶的掌纹数据正沿着张排长的领章纹路生长,形成新的记忆节点。

千里之外的竹隐村,第一批订单回执传到晒谷场的平板电脑上,观看的人早已守在了屏幕前。张婆婆看不懂屏幕上的电商界面,却认得见单页里手绘的竹筒图案——那是江月特意保留的奶奶账本风格。

复古的风格让竹筒的年岁感一瞬间上升,也更加触动了守在屏幕前等候的张奶奶的心。熟悉的风格在弹指间跃入眼帘,随着时光流逝,渐渐衰老的那颗心脏又再次“扑通扑通”的跳动着,昭示着她的存在从未被遗忘。

穿冲锋衣的年轻创客们围坐在她身边,用3D建模软件还原着房梁上的风铃刻字:“给大贵带的盐“被转化为可触摸的凸纹代码,扫过手机就能听见1953年山民赶集的脚步声;“给三娃留的糖“则链接到现代留守儿童的微心愿平台,每个下单的城市家庭都能收到山区孩子手写的感谢卡。

家家户户都出现了惊奇的呼喊或是疑惑声,时代发展飞快,但从未有向“竹筒”这般特别的科技诞生,这一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