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比较研究
- 李卫华
- 3784字
- 2025-04-25 19:54:06
三 文学文本理论范畴比较
美国学者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Wilfred L.Guerin)在《文学批评方法手册》(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一书中认为,以“细读”为特点的文本分析包括语词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三大步[28]。这确实是对文本分析简要而明晰的概括。“细读”是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而要做到“细读”,通常都要从作品的语词出发,进而达到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把握,并联系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理解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依此为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中西文学文本理论中提炼出涉及这三个方面的八组具有可比性的相关范畴,并对之进行比较研究。
1.“细读”与“熟读”:
宋代诗学理论中的“熟读”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close reading)是分别代表了中西文学文本分析特征的基本范畴,对其进行的比较研究可以从话语形式、话语内涵、话语功能三个方面展开。
2.语词分析
主要有以下范畴:
(1)“至言”“不落言筌”与“朦胧”“张力”“悖论”“反讽”“本真的语言”:
与目前学界流行的“一对一”式的范畴比较(如将“朦胧”与“蕴藉”相比较,将“张力”与“内外意”相比较)不同,本课题此处采取“集束式”的比较方式。因为“新批评”所谓“朦胧”(ambiguity)、“张力”(tension)、“悖论”(paradox)、“反讽”(irony),虽然语词形式不同,但其理论旨趣却是完全相同的,它们都是在为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田园牧歌的消逝而叹息。这些术语在其修辞学的表面之下,其深层的实质在于对那种抽象概括、简化删削、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直接陈述”“科学语言”的突破和超越。这种源于西方的极具现实关切的呼唤,恰与中国古代庄子的“至言”、严羽的“不落言筌”遥相呼应,它们都是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所说的“本真的语言”(authentic language)。由此出发,可以达至对于文学语言乃至人生的更为深切的成全。
(2)“隐喻”与“比兴”。作为分别形成于东西方并颇具代表性的范畴,二者的可比性在于,都是从修辞策略入手并试图触及文学的本质;但在内部的具体分类上,西方基于语法形式和理性逻辑,中国则基于感性经验。作为本体论范畴,二者同样关注某种审美意象的达成,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却体现出一认识、一融合的不同。
3.结构分析
主要有以下范畴:
(1)“构架—肌质”与“形迹—神理”。明末清初的小说戏曲评点家金圣叹(1608—1661)在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时多次强调“略其形迹”而“究其神理”,其中“形迹”指的是作品表面的故事情节,“神理”则是作品内在的肌理,这一思路与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1974)的“构架—肌质”(structure-texture)论不谋而合。
(2)“犯中求避”与“叙述频率”。“犯中求避”是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的表现手法。当代学者对这一重要范畴的理论阐释,无论是“共性个性说”“民间文学说”,还是“启蒙思潮说”,都不免方枘圆凿,对其理论内涵多有遮蔽。因此,笔者试图另辟蹊径,以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维为切入点,将“犯中求避”与当代西方叙述学中的叙述频率(narrative frequency)理论相互阐发,既重新挖掘“犯中求避”的理论内涵,又以中国传统文论之精华丰富和发展西方的叙述频率理论。
4.语境分析
主要有以下范畴:
(1)“互文性”与“文文相生”。“文文相生”是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提出的理论范畴,是对我国传统戏曲和小说之文本组织形式的一种精辟概括。将“文文相生”与法国理论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提出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相互发明,既可借“邻壁之光”对“文文相生”的理论内涵重新照亮,又可以“文文相生”所彰显的内、外两种互文性,对西方的“互文性”理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发现。
(2)“意图谬见”与“以意逆志”。“作者”作为文学活动的因素之一,也属于文本生成的现实语境。维姆萨特(William Kurtz Wimsatt Jr.,1907—1975)和比尔兹利(Monroe Curtis Beardsley,1915—1985)提出的“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与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公元前289)的“以意逆志”都涉及作者,而且是理论旨趣截然相反的两个范畴。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对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做出更为全面辩证的理解。
5.总结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整体风貌,而西方的“风格”(style)这一范畴究竟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哪个范畴相对应,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是“风”,有人说是“格”,有人说是“风格”,有人说是“气”,有人说是“体”,有人说是“风骨”,等等,不一而足。本课题从风格理论的三个基本问题: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描述性与评价性入手,对中西方相关的理论范畴进行“集束式”的比较,以期获得对风格理论更为深入的研究。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中西文学理论共同关注的问题为纽结点,以范畴为切入点,以解决我国文学理论界当下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以每组范畴之间的相通性作为比较的前提和基础,关注中西文学理论对于共同的理论问题的不同表述,在同中辨异,在异中求同,在异同互见中加深对两者的理解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实现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的互证互释,以达到对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以及文学文本更为深刻的认识;难点在于如何避免简单化的比附,从而实现真正的比较。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将细读文献资料置于绝对重要的位置,并将文献资料还原至其所由产生的文化语境中,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西方中心主义”惯性带来的话语独白。同时,坚持中西诗学互为主体的动态对话,在自性与他性的不断的视域融合中,实现二者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比较诗学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就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与繁盛。”[29]本课题只是围绕中西文学文本理论的一些范畴,在这一研究领域所做的初步尝试。相信通过更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文论的巨大价值将会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中国文论的推出和西方诗学的引进也将更具有可通约性,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既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又将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1] [法]艾金伯勒:《比较不是理由——比较文学的危机》,罗芃译,《国外文学》1984年第2期,第132页。其中的第三章“对象、方法、计划”曾以《比较文学的目的,方法,规划》为名由戴耘译出,收入干永昌等主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3—121页。其中上引文字被译为:“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相互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导向比较诗学。”(第116页)
[2] Claudio Guillén,The Challeng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rans,Cola Franze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69-70.中译参见张隆溪《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序言,冯川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3] [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王宇根、宋伟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 [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13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6] [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7] 孙惇等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8] [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8页。
[9]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10]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11] [苏]日尔蒙斯基:《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问题》,干永昌等主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17页。
[12] 叶维廉:《比较诗学》,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版。
[13] 温儒敏、李细尧编:《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4] 黄维樑:《从〈文心雕龙〉到〈人间词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本书是黄维樑先生的论文集,其中多篇论文写于20世纪70年代。
[15] [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6] 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6页。
[17] 钱锺书:《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页。
[18] 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读书》1981年第10期,第135页。
[19] 周来祥:《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江汉论坛》1981年第2期,第37—42页。
[20] 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一些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第43—48页。
[21] 古添洪:《中国学派与台湾比较文学界的当前走向》,黄维樑、曹顺庆编《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22]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23] [法]艾金伯勒:《比较文学的目的,方法,规划》,干永昌等主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4] 刘俐俐编著:《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 刘俐俐编著:《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 刘俐俐:《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9—16页。
[27] 刘俐俐:《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第78—85页。
[28] [美]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文学批评方法手册》,姚锦清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29] 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