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溪心学的传播与《西游记》研究
- 薛梅
- 8062字
- 2025-04-22 17:17:37
二 哲学框架下的龙溪心学传播与研究——兼论王畿与中晚明文学思潮
王畿是明中期哲学家王守仁的得意弟子,是王阳明逝世后王学的重要传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王畿,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王畿生平及交游、王畿的哲学思想及学术渊源、王畿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展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王畿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有关于王畿研究的三篇博士论文: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孟晓路的博士论文《儒学之密教——龙溪学研究》、2001年北京大学彭国翔的博士论文《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展开》、2006年山东大学郑洪晓的博士论文《王龙溪心学思想研究》及硕士论文数篇。著作方面,除了哲学史专著中对王畿所作的章节论述外,对王畿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有方祖猷先生的《王畿评传》[67]、彭国翔先生的《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68]、孟晓路先生的《儒学之密教——龙溪学研究》[69]。此外,日本学者对王畿的研究也不容忽视,仅笔者所见到的20世纪至今关于王畿研究的相关论文目录中就列出了近40篇。
关于王畿的生平及交游,国内对此作全面系统研究的学者当推彭国翔先生和方祖猷先生。彭国翔先生早在1996年就撰写了《王龙溪先生年谱》,刊于《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七卷第四期,并在之后的研究中随时根据所见新材料予以补充更新。该年谱十分详尽地为王畿的生平与交游系年,为以后的王畿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资料。方祖猷先生在《王畿评传》中,对王畿所生活的中晚明转型时期的时代特点作背景式介绍后,把王畿“无日不讲学”的一生分为受学阳明、两京居官、林下讲学、晚年讲学四个阶段,并对王畿生平、讲学经历、交游论战及思想逐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叙述和评介,在彭国翔先生《王龙溪先生年谱》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补充和扩展,使王畿的生平和交游情况更加清晰。
关于王畿的哲学思想,方祖猷先生的《王畿评传》、彭国翔先生的《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和孟晓路先生的《儒学之密教——龙溪学研究》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他们论述了王畿的良知观、工夫论、心体论、四无论等重要的哲学命题,同时也涉及了王畿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及他的超脱之学和理想人格。方先生更是对学界所谓“现成派”的说法提出质疑而将王畿哲学的本质特征归纳为“以自然为宗”。在近十篇王畿哲学思想的专篇论文中,研究者们也对王畿的先天正心之学、真性流行之学、工夫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及虚寂思想、老庄思想等给予了关注和论述,力图从多个角度来把握王畿哲学思想的特色。
关于王畿对王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张九海先生认为,王畿以其“无工夫中真工夫”理论发展了王学工夫说[70];邓国元先生等人则指出,王畿在工夫理论上对阳明实地用功的脱离,客观上导致了阳明后学末流脱儒入禅的思想局面[71];杨国荣先生强调,王畿将良知视为现成本体而提出现成良知说,这在王学的衍化中有着引人瞩目的地位[72];付小莉先生也分析了王畿从善恶之意至寂感之意的转换,从而说明了王畿对王阳明的继承与偏离[73];由此,方国根先生明确指出,王畿的心学思想一方面促进了王学的深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引发了王学内部的分化。[74]
除此之外,研究者们还有针对性地把王畿哲学思想与钱德洪、聂双江、罗念庵、王心斋等王学人物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同时,学者们对王畿的易学思想、王畿的佛道因缘以及黄宗羲、牟宗三等人对王畿的评介等都做了专题研讨。
综上可知,在为数不多的王畿研究论著论文中,论者们大体上把握了王畿哲学的基本理论和脉络,认清了王畿之于王阳明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异同,在此基础上,如能进行比较系统的提炼和归纳总结,就能从整体上完整清晰地完成王畿哲学思想的理论探讨。
不过,通过对已有论著论文的全面审视,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些成果中,95%以上都把王畿仅仅作为一名哲学家来研究,只有周群先生的《论王畿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影响》[75]、武道房先生的《王畿“现成良知”说与公安派文论的形成》[76]、毛晓阳先生的《修心与修命——〈西游记〉“心性修持观”与王畿“性命合一论”比较》三篇论文,涉及王畿与文学的关系。周群先生在文章中提到明代文学派别唐宋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正是因为王畿对其讲解阳明学,并受王畿关于人性自然、“洒脱灵明”的良知说的传示,才形成他们的文学思想的。因此,王畿于对晚明文学思潮有先导之功的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武道房先生的论文指出王畿的“现成良知”说对公安派袁氏兄弟的心性论、人生观有重大的影响,认为公安派“独抒性灵”的文学思想和“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实际上是王畿主张自信本心、张扬心灵主体性的心学理论在文学理论上的延伸与转化。毛晓阳先生的论文则将《西游记》的“心性修持”观和王畿的“性命合一”论作了比较,由于篇幅限制等原因未能充分展开。仅此三篇论文,数量极少,且篇幅不长,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但也可以看到学界对于王畿对中晚明文学的影响、王畿与中晚明文学思潮的关系等问题尚缺乏认识和探讨。
而实际上,王畿在哲学上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同时,提出了“以自然为宗”[77]的思想。在“良知”本体的认识上,王畿提出良知“盎然出于天成”,“不学不虑,天则自然”[78],更注重“良知”的自然特性,在“致良知”的工夫上,王畿强调“无工夫中真工夫”、“自证自悟,自见天则”[79],提出了自然致知论。同时,王畿倡导真性流行、直心以动、从心所欲的狂豪人格,直面生死,超脱世情,对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王畿还以其无欲心体说和对“悟”的强调表明了他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态度和对良知本体、生命真机的重视。王畿的这些思想,将在本书第一章中进行详述。总之,王畿的思想,为中晚明文学思潮弘扬主体意识、张扬个性精神和倡导自然人性、主张自证自悟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力地推动了中晚明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综观中晚明的重要文学流派及重要作家、作品,龙溪心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比如周群所提及的唐宋派,就是在阳明心学尤其是龙溪心学影响下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家王慎中因“与龙溪王畿,讲解王阳明遗说”[80]而改变了他的文学思想。另一主将唐顺之“得之龙溪者为多,故言于龙溪,只少一拜”[81],“闻良知说于王畿……多所自得”[82],他们交游及书信来往颇多,友谊深厚。唐顺之继承了王畿“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提出了“天机自然”的理论和“顺此天机”的主张,尚主体、顺自然、反束缚,为晚明文学思潮导路。
比如明代重要作家徐渭,为王畿的同乡和远房亲戚,他将王畿列入“师类”之首加以尊重。在徐渭与王畿的诗文唱和中,包含了徐渭对王畿的景仰之情、对王畿“狂者”人格的赞扬、对心学思想的领悟以及对龙溪心学的高度肯定。受王畿的影响,徐渭也继承了他“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改造其师季本的“龙惕说”,而提出了“本体自然”的观点。同时,受王畿的“狂者”风范的影响,徐渭在人生态度和文艺创作等方面都体现出“疏纵不为儒缚”、“有过不肯掩”的人格特点,他“半儒半释还半侠”、蔑视世俗、率真任性、张扬个性的狂狷人格无疑是在王畿影响下的中晚明个性解放精神的典型体现。
又比如李贽,这位对《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三言》的编辑者冯梦龙及公安派都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其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渊源于龙溪心学。李贽是王畿的再传弟子和学术传人,他敬仰和崇拜王畿的为人,关注并高度评价王畿的学术著述,因而在王畿“真性流行”、“自然良知”的基础上,对自然人性进行了大力提倡,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和“以自然之为美”的主张。通过李贽,龙溪心学被更为广泛地渗透到晚明文学的众多作家作品中,他们共同成为中晚明文学思潮的开路人。
如此等等,不能尽述。
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兴起的哲学渊源时指出:“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83]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阳明心学之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王阳明的重要传人王畿来实现的,王畿通过对王慎中、唐顺之、徐渭、李贽等人的思想渗透,直接或间接地把弘扬主体、张扬个性、倡导自然之风吹向中晚明文学的方方面面。因此,龙溪心学的广泛传播,成为中晚明文学思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及于此,我们思考:作为明代文学重要作品之一的《西游记》受到心学思想影响而弘扬主体、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王畿却恰恰是把这些思想因子带入中晚明文学作品的心学人物。思维跳跃间,我们无法不抱着对《西游记》与心学思想的深度解读和对王畿与中晚明文学思潮关系的全面探讨的双重目的而走进一个重要的课题:龙溪心学的传播与《西游记》研究。
本书从传播学以及心学与文学的关系出发,在厘清龙溪心学的学术渊源、学术宗旨及主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解读《西游记》,揭示出龙溪心学的传播对于《西游记》作者、人物形象塑造及作品哲学内蕴等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考证吴承恩与王畿的间接交游,探讨龙溪心学的传播对于吴承恩在主体意识、伦理意识方面的哲学倾向的影响,寻找龙溪心学、吴承恩诗文及《西游记》的契合点,从而为《西游记》的作者问题研究打开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论证《西游记》作者基于对龙溪心学“以自然为宗”[84]、真狂、无欲、自悟的哲学主张的体悟和认同,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肯定了孙悟空的自由意识、狂狷意识和人格完善;表明了作者在龙溪心学“自然无欲”[85]思想影响下,对于猪八戒所提出的无欲的要求,同时受转型期新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气息的牵动而对人性、人欲进行全面思考和体认,从而对猪八戒的自然人欲给予了一丝理解与宽容;肯定了《西游记》中的唐僧通过“西天取经”而修心成正,又基于龙溪心学对“乡愿之为人”、“自以为是”、“违心殉俗”、“似德非德”[86]的批判,而将唐僧刻画为固执己见、善恶不分、迂腐无能、矫情抑性的世俗乡愿形象加以弱化、讽喻。
在研究方法上,着力于对“西游故事”与《西游记》关系的考察与比较,依据材料客观地论证《西游记》在对《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等西游题材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和重新改造时,所依据的哲学思想便是龙溪心学。正是在龙溪心学的传播和影响下,孙悟空脱去了史传、诗话中的宗教气息和平话、杂剧中的油滑之气,完成了从弘扬佛法到高扬主体的转化,实现了由“妖”到“人”的转变,脱胎换骨为一个自然真性、狂豪无欲、自信自悟的全新孙悟空;正是在龙溪心学的传播和影响下,猪八戒一改《西游记杂剧》中吃人劫色的妖猪形象,既对其提出了无欲的要求,又在猪八戒身上赋予了作者对自然人欲的宽容;正是在龙溪心学的传播和影响下,唐僧摘掉了史传中佛学大师的光环,亦没有了诗话、杂剧中的神异力量和佛法保佑,成为了《西游记》中立志修心复本却又脱不去世俗乡愿的腐儒形象。
《西游记》通过对西游题材作品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和艺术升华,赋予其崭新的哲学内蕴,揭示了龙溪心学传播和影响下的《西游记》要求高扬主体人格、崇尚真性自由、追求狂狷率性、否定世俗乡愿的哲学思想。同时,基于对龙溪心学之“无欲者,心之本体”[87]、“至善者,心之本体”[88]、“君子之学,贵于得悟”[89]等哲学观念的体认,作者赋予了《西游记》在哲学上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西天取经,要求主体以自省的方式展开心性修持、顿悟彻悟,而达到自然无欲,回复本性至善,最终得成正果。也正是在龙溪心学影响下形成的这一哲学内蕴,使得《西游记》成功地跳出“西游故事”的樊篱而成为一代奇书。
[1] 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苏兴:《吴承恩小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刘怀玉:《吴承恩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刘怀玉:《吴承恩与〈西游记〉》,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2] 陈新:《重评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的地位和价值》,《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陈新:《〈西游记〉版本源流的一个假设》,《首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陈新:《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合订本卷末《整理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陈新:《再论〈西游记〉的版本源流》,《明清小说研究》(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3]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 蔡铁鹰:《〈西游记〉之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蔡铁鹰:《〈西游记〉的诞生》,中华书局2007年版。
[5] 刘荫伯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宋克夫:《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明)陈元之:《西游记序》,《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8] (明)盛于斯:《休庵影语·西游记误》,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16页。
[9] (明)谢肇淛:《五杂俎》,《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15页。
[10] 陈先行、包于飞校点:《(李卓吾评本)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全书所引《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中文字均出自此版本,以下不注出处。)
[11] (明)袁于令:《西游记题词》,《西游记资料汇编》,第223页。
[12] 徐朔方:《(李卓吾评本)西游记》前言,《(李卓吾评本)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13] (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23页。
[14] (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28页。
[15] (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23—324页。
[16]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46页。
[17] (清)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65页。
[18] (清)尤侗:《西游真诠序》,《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18页。
[19] (清)尤侗:《西游真诠序》,《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18页。
[20]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33页。
[2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33页。
[22] 胡适:《西游记考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79年版,第366—367页。
[23] 宋克夫:《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24] 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 许总主编:《理学文艺论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7] 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28] 陈文新、乐云:《〈西游记〉:彻悟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 刘远达:《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思想战线》1982年第2期。
[30] 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0页。
[31]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页。
[32] 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第77页。
[33] 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第104页。
[3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页。
[35] 金紫千:《也谈〈西游记〉的主题》,《文史哲》1984年第2期。
[36] 王齐洲:《〈西游记〉与宋明理学》,《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37] 杨俊:《试论〈西游记〉与“心学”》,《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38] 宋克夫:《吴承恩与明代心学思潮及〈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9] 宋克夫:《主体意识的弘扬与人格的自我完善》,《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0] 黄霖:《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
[41] 潘富恩:《谈阳明心学与〈西游记〉的心路历程》,《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1期。
[42] 冯巧英:《论〈西游记〉的心性说主题》,《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1期。
[43] 朱恒夫:《〈西游记〉:艺术化了的心学》,《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44] 毛晓阳:《修心与修命——〈西游记〉“心性修持观”与王畿“性命合一论”比较》,《福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45] 易翔宇:《心化“西游”——论明代阳明心学在〈西游记〉中的投影》,《五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6] 程毅中:《心经与心猿》,《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47] 石钟扬:《“求放心”说有违百回本〈西游记〉之大旨》,《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8] 王欢、竺洪波:《也说“求放心”说与百回本〈西游记〉之大旨》,《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9] 张锦池:《〈红楼梦〉与〈西游记〉人性观的比较研究》,《北方论丛》1985年第4期。
[50] 张锦池:《论孙悟空的血统问题》,《北方论丛》1987年第5期。
[51] 张锦池:《论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与〈西游记〉的主题》,《学术交流》1987年第5期。
[52] 张锦池:《论〈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北方论丛》1991年第1、2期。
[53] 张晓:《孙悟空的人格与明代中后期人文主义思潮》,《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2期。
[54] 张小龙:《个体生命意识的激荡》,《钦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55] 李建栋、王丽珍:《从“天马行空”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6] 石麟:《孙悟空的多层文化解读》,《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7] 邓轶芳:《呆子的童真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猪八戒形象新论》,《语文学刊》2007年第2期。
[58] 霍雅娟:《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从猪八戒形象看明代市民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9] 易翔宇:《心化“西游”——论明代阳明心学在〈西游记〉中的投影》,《五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0] 杨俊:《试论〈西游记〉与“心学”》,《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61] 薛梅、宋克夫:《吴承恩著〈西游记〉新证》,《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62] 薛梅:《吴承恩与心学人物交游考证》,《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3] 陈君谋:《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64] 沈承庆:《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65] 苏兴:《也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66] 胡令毅:《〈西游记〉作者为唐顺之考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67] 方祖猷:《王畿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 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69] 孟晓路:《儒学之密教——龙溪学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 张九海:《“无工夫中真工夫”——论王龙溪工夫说对王学的发展》,《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71] 邓国元、王英:《王龙溪和王阳明思想关系析论》,《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72] 杨国荣:《王畿与王学的衍化》,《中州学刊》1990年第5期。
[73] 付小莉:《意之善恶何去何从——从一个侧面看王畿对阳明的发展与偏离》,《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74] 方国根:《王畿心学思想的走向和发展——兼论王畿与王阳明及王门后学的异同》,《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夏之卷。
[75] 周群:《论王畿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影响》,《齐鲁学刊》2000年第5期。
[76] 武道房:《王畿“现成良知”说与公安派文论的形成》,《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77] 《答季彭山龙镜书》,吴震编校整理《王畿集》卷九,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78] 《白鹿洞续讲义》,《王畿集》卷二,第46页。
[79] 《赵麟阳赠言》,《王畿集》卷十六,第447页。
[80] (明)李开先:《遵岩王参政传》,《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17页。
[81] (明)黄宗羲:《南中王门学案二·襄文唐荆川先生顺之》,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9页。
[82]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24页。
[83] (明)黄宗羲:《泰州学案一》,《明儒学案》卷三十二,第703页。
[84] 《与阳和张子问答》,《王畿集》卷五,第125页。
[85] 《答季彭山龙镜书》,《王畿集》卷九,第211页。
[86] 《与阳和张子问答》,《王畿集》卷五,第127页。
[87] 《南雍诸友鸡鸣凭虚阁会语》,《王畿集》卷五,第111页。
[88] 《与阳和张子问答》,《王畿集》卷五,第123页。
[89] 《悟说》,《王畿集》卷十七,第4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