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正名1

等这群人走过去后,瘸腿汉子哪还敢耽搁,撒开腿就往镇上跑去,那条原本瘸了的腿,此刻竟也变得灵活起来。没办法,在他们这些普通百姓眼中,官府的命令大过天,为了能活下去,腿瘸不瘸又算得了什么呢?

学堂前,原本喧闹的人群在见到那四五个气势不凡的官府来人后,瞬间安静下来。众人只觉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双腿好似被灌了铅一般,不由自主地弯下,纷纷跪伏在地,头也不敢抬,仿佛只要稍稍抬头,就会引来莫大的灾祸。

一时间,学堂门口跪倒一片,唯有吕逸、李轩以及那位病恹恹的中年男子,如三棵苍松般挺拔地站立着。

此次官府前来的领头之人,乃是福安县主簿,姓刘。吕逸其实与他早有过一面之缘。前些日子,吕逸前往县里申请开办学堂的文书,接待他的正是这位刘主簿。此刻见到刘主簿到来,吕逸心中已然明白大概缘由。

“刘主簿,未能远迎,还望海涵。”吕逸神色从容,上前几步,双手抱拳,恭敬而不失风度地招呼道。

那些跪在地上的农夫,听闻吕逸与官老爷打招呼时这般不卑不亢,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吕逸的仰望,又夹杂着莫名的恐慌。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曾经逃难来到岭西镇的小乞丐,竟能与官老爷这般熟稔地交谈。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让他们惊愕不已。只见那官老爷满脸和气,同样客气地回应吕逸道:

“吕先生客气了,本官本应昨日就到,无奈琐事缠身,这才耽搁了行程。”

吕逸虽只是一介平民,刘主簿却丝毫不敢怠慢。皆因前阵子吕逸去县衙申办学堂时,县尊大人亲自考究过他的学问。当时,吕逸当场挥毫泼墨,留下一幅墨宝。那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自那以后,县尊大人对这首诗爱不释手,闲暇之时便会拿出来细细揣摩欣赏。在县尊大人眼中,吕逸乃是怀有大才之人。既然这样的人才甘愿在福安县的一隅之地教书育人,身为县令,自然要以礼相待。

县尊都如此重视,刘主簿又怎敢有丝毫傲慢?况且他心里清楚,如今天下初定,百业待兴,朝廷正急需各类人才。倘若这个吕先生能为福安县培养出一两个出类拔萃、越过龙门的学子,那他作为县主簿,政绩簿上必然会增添光彩的一笔。

只是,这些事情,岭西镇的百姓全然不知。因为里长一职空缺,消息无法有效传达,岭西镇就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角落,外面的诸多变化,这里的人们一无所知。

刘主簿目光缓缓扫过四周,轻轻清了清嗓子,声音温和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大家都站起来吧。”

这样的场景,他早已司空见惯。这片土地在过去遭受了太过沉重的压迫,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尊严早已被磨灭殆尽。即便如今有了新的希望,他们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挺直脊梁。

一众村民战战兢兢地站起身来,依旧低着头,不敢直视刘主簿。刘主簿也没再理会他们,而是转身与吕逸自在地闲聊起来。

趁着众人还未到齐,刘主簿从身旁随从的肩膀上取下一个包袱,微笑着递给吕逸,说道:

“吕先生,县尊大人特意让我转告您,若日后遇到什么困难,尽管前往县衙找他,只要能帮得上忙,县尊定会全力以赴。”

“这五贯钱,算是县衙对先生学堂的一点心意,还望先生收下。”

“还请先生体谅,如今朝廷初立,处处都需用钱,县里的财政也颇为紧张……实在是拿不出更多了。”

吕逸略作思索,还是接过了包袱,诚恳地说道:

“烦请主簿大人代我向县尊大人转达谢意。”

刘主簿微笑着点点头:

“先生客气了,这都是应该的。”

正说着,镇上的百姓陆陆续续赶了过来。男女老少,形形色色,只是大多都是孤儿寡母,或是老弱病残之人。众人将学堂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个眼中满是好奇与忐忑,眼巴巴地望着刘主簿和吕逸,猜想着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良平哥……”

小灵儿也跟着母亲赵寡妇一同前来。一看到吕逸,她便迫不及待地挣脱母亲的手,像只欢快的小鸟般朝吕逸跑去。

吕逸见状,赶忙牵起她的小手,温柔地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轻声说道:

“灵儿乖,主簿大人有话要说,咱们先安静听着。”

小灵儿懂事地点点头,一双大眼睛瞪得溜圆,好奇地望着刘主簿,静静地等待他开口。

刘主簿难得地对小灵儿露出一个和蔼的笑容,随后目光扫视四周,再次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

“本官今日前来,是奉福安县县尊之命,要向岭西镇的各位父老乡亲传达几件重要之事。”

“第一件事,至关重要。如今天下,已由大唐一统,这万里江山,皆是大唐朝廷的疆土,而你们,都是大唐的子民。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昏庸无道、残忍暴虐的清国统治下的贱民了,这一点,大家务必牢记心中,明白吗?”

刘主簿停顿了片刻,按照往常的经验,这个时候百姓们理应有所回应,或是拍手称赞,或是齐声应和。然而,岭西镇的居民们,长久以来饱受苦难,早已没了那份活力,现场依旧一片死寂。

刘主簿微微一怔,心中虽有些无奈,但还是继续说道:

“第二件事,便是关于新法。自大唐开元首日起,从前清国的所有旧法一律废止,从今往后,实行的是大唐的全新律法。”

“新法的内容繁杂,本官就不一一详述了。但其中有一条,大家一定要清楚。”

“大唐与清国不同,大唐不但不会迫害读书人,反而大力提倡。”

“大唐推行科举制度,只要你们读书有成,便能获取官身,成为你们口中敬仰的官老爷,替大唐朝廷管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