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张杨的决定,董昭的犹豫...

“骠骑将军刘去卑,即刻点兵入城、护驾左右,钦此!”

“臣遵旨。”

使者宣读圣旨,去卑当即接旨。

刘协对于去卑的判断没错,后者可谓不假思索,当即就领命往城中而去。

去卑如此听话,并非他有多么忠诚,而是尝到了甜头。

赐予刘姓、张杨同盟、骠骑将军、获封列侯,还报了杨奉欺凌的恶气...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好处,实打实落在去卑身上,都是因为刘协。

自然而然,尝到甜头的去卑,听到圣旨之后习惯性遵旨。

很快,去卑率兵入城,并亲自来到行在拜见刘协。

“陛下,末将前来听命。”

“哈哈~”刘协开心大笑,热情上前拉住去卑,对左右道:“朕的骠骑将军来了,此番无忧矣!”

“陛下过誉了。”去卑谦虚一句,继而问道:“末将还不知道发生何事,听闻韩暹、李乐、胡才三人突然聚集大军,难道是想图谋不轨?”

白波三将闹得动静很大,去卑不可能不知道。

不过三将为何如此,去卑当下是一头雾水。

一方面,由于不是白波黄巾出身,对于杨奉身死,去卑并没有兔死狐悲的感觉。

甚至由于二人有仇怨,去卑只觉得杨奉死得好!

另一方面,南匈奴作为异族,对于朝政的敏感度很低。

曹操勤王的消息传出,南匈奴根本就没人当回事儿。

大不了骑马走人,反正也不是本地人,重新返回草原便是。

“不管他们有什么图谋,只要有骠骑将军在侧,朕何惧之有?”刘协没有正面回答去卑。

“陛下放心,臣把一千部落骑兵都带来了,保证您不会有任何危险。”去卑又开始表忠心。

相比于白波渠帅各自两千兵力,去卑的人数要少得多。

仅有一千之众,但却都是骑兵,威慑力肯定是有。

不过也别把这些南匈奴骑兵,想象成什么铁骑,还够不上这个级别。

主要是装备比较简陋,仅有皮甲弯刀,没有铁甲钢枪。

故而去卑的一千骑兵,不能视为正经骑兵。

尤其都是异族,又岂会真的为大汉天子效死?

利则进,不利则遁,不存在血战到底的情况。

不开战的情况下,这些骑兵还能有些威慑。

倘若真正开打,这些骑兵反倒没有半点用处,不会替刘协拼命。

“陛下,为何不见大司马?”去卑有些奇怪。

在他的视角中,张杨作为天子铁杆心腹,不应该早早赶来护驾吗?

“大司马麾下兵力最多,人员齐整、装备精良。”去卑继续道:“他若在此,三将定然不敢来犯。”

确实,诸将麾下的兵力都有虚头。

当初跟李傕、郭汜血战时,不可避免会有损失。

而张杨从头到尾没参战,麾下完完整整,没有任何折损。

另外,作为有根据地的军阀,张杨不仅有粮食来源,更有经济来源,可以给部下打造装备。

兵力最多、装备最好、战力最强。

所以只要张杨前来,就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刘协就能高枕无忧。

但很可惜,张杨不像去卑这般‘单纯’,听到‘曹操勤王’的消息后肯定会有想法。

刘协权衡一番,最终没有给张杨下旨。

因为知道没什么用,还担心会起到反效果。

这些情况肯定不能如实告知去卑,否则去卑恐怕扭头就走。

去卑之所以会前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去卑觉得张杨也会来。

倘若去卑知道张杨不来,前者绝对立马走人,对刘协的忠诚直接归零。

“朕对大司马另有安排。”刘协解释道:“朕身边有骠骑将军,再配合虎贲中郎将,三千兵力足够自保。”

“至于大司马,朕命他相机行事、伺机破敌。”刘协继续胡扯,道:“咱们在城中,大司马在城外,内外结合、互为犄角、相互援奥。”

“若三贼来进攻咱们,大司马就攻打三贼后背。”

“若三贼试图逃走,大司马就会缠住他们,咱们再冲杀过去。”

“原来如此。”去卑听完面露恍然,钦佩道:“陛下竟还懂得兵法,臣拍马难及啊!”

“呵呵~”刘协云淡风轻,“雕虫小技,何足挂齿?”

实则心里紧张不已,不知道张杨那边是什么情况,究竟会做出何种抉择呢?

......

同一时间,张杨军营。

大帐。

“先生,陛下已经除掉杨奉,为何还要让曹操入京勤王?”张杨发出疑问,“如今我等都愿听令于陛下,陛下怎地还不满意?”

“是灭掉韩暹、李乐、胡才三人才满意?还是想把洛阳诸将都拿下才满意?”张杨拱手道:“还请先生为我解惑!”

面对张杨的问题,董昭表面上一副沉吟思考的样子,心中已经开始大骂天子。

糊涂!操之过急!

刚刚夺回一点权力,就开始得意忘形!

对于刘协的糊涂操作,董昭颇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此前,董昭亲眼见证,刘协在毫无实权的情况下,通过设计、借势等等手段,成功夺取权力、树立威信,其过程让董昭拍案叫绝。

见识了天子的不凡之处,也让董昭在心中,对刘协生出好感以及欣赏之情。

万万没想到,刘协扭头就拉了坨大的...

刚刚杀死杨奉,其余军阀正兔死狐悲呢,应该加以安抚,怎么能火上浇油呢?

念及此处,董昭也有些纳闷。

离开前,他亲耳听到刘协下旨,后者也确实在安抚李乐、胡才。

为何一转眼,就又传出‘曹操勤王’的消息呢?

前后矛盾啊...董昭心中费解。

“先生?先生!”张杨连声呼唤。

“哦...”董昭回神儿,道:“我正在思考问题呢。”

“先生见谅。”张杨连忙致歉,“不知先生可想出来了?”

“暂且没有。”董昭心中犹豫。

若真给张杨出谋划策,无疑会对天子不利,董昭对刘协颇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但为此去哄骗张杨,董昭内心又过不去,毕竟张杨对他很尊重,说是言听计从都不过分。

“不急,先生慢慢思考,还望替我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张杨按捺下急躁。

“大司马。”董昭忽然道:“我建议您先去整军。”

“白波三将聚在一起,去卑率军进入洛阳,不管一会儿发生什么,亦或者去做什么,肯定都离不开大军。”

“您先把军队集结起来,这样有备无患,咱们也能以不变应万变。”

“妙哉!”张杨听罢眼睛一亮,“先生高明,我这就去准备。”

待到张杨离开后,董昭独自在帐内踱步,叹息道:“何去何从啊...”

“报~~~”

“启禀先生,刚才送来一封信件,言称是您的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