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武侠片

张桂兰多加了一句:“我会和报社的朋友说,你是这部译制片的主要负责人,是我们北影译制组的后起之秀。”

许朝暗骂了句卧槽,这真是糖衣炮弹中夹杂着一口巨大的黑锅,果然京城无闲人啊!

“如果一切顺利,您估计这电影啥时候能上映?”

张桂兰道:“最快也要半个月。”

许朝道:“那我想和您商量一件事,希望您能答应我。”

张桂兰的目光很是柔和:“你说。”

“既然我是主要负责人上采访,电影上能不能主标我的名儿?”

张桂兰点了点头:“好,这点我可以做主。”

“如果未来我有自个儿的剧本,或者什么作品想要拍摄上映,您和厂里得尽全力帮我。”

“好,这周末开会,我会向厂长打报告。”

“收购剧本也得按最高价格标准。”

张桂兰又笑:“我也尽量打报告。”

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他都这么给组里背黑锅了,要点正当福利不过分吧?

但许朝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为了点蝇头小利就豁出去是很愚蠢的行为。

他为什么答应呢?因为对这片儿能上映的自信。

译制组里战战兢兢,多少还是因为这电影是西方引进的,十年前的经历在伤口作祟,不得不小心翼翼。

但许朝了解形式啊,比如过两年就要搞特别开发区,再过几年经济体制就彻底变了,分配住房要改,就连票证也彻底取缔。

再过十年,现在被视为香饽饽的国有单位会迎来一波下岗潮,春晚小品都得来一个“我不下岗谁下岗”。

谁能想到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会一去不复返,浦东会乘龙腾飞呢?

在贫瘠的文化土壤,是开不出色彩鲜艳的花朵的——许朝要改善土壤,至少是自个儿身边的土壤。

至于有没有一丝顾虑呢?那肯定是有的,但顾虑太多就会徒惹烦忧。

好比你身在1981年却要去顾虑1989年,那也太杞人忧天了,要真这么踯躅,他往后得写部自传,取名叫《1981踌躇时代》。

……

译制组的动作很快,厂长汪洋收到成片胶卷的时候吓了一大跳。

“我怎么记得,中影给你们译制组母片胶卷的时候才大半个月前?”

译制片送审有两道步骤,厂里领导先当内参片看一遍,再上交文化部给领导送审。

张桂兰坐在北影厂厂长汪洋后边儿,汪洋身边则是另外几位北影的领导。

她笑而不语玄机,只是说:“您先看看,这片子成不成,能不能过审。”

汪洋点了头,礼堂大幕布上出现战火情天的标题,然后负责团队里出现了许朝的名字。

汪洋“咦”了声:“这个叫许朝的同志我怎么没见过?”

张桂兰接话:“是我们译制组新来的同志,很有天赋,等看完了影片我和您细说他。”

片子两个多小时,礼堂刚亮灯,厂长身边的另一个领导率先开口。

“太西化了,没有主流价值观,也不讲革命,完全是欧美那一套嘛。”

张桂兰说道:“您不觉得影片里讲的母爱很令人潸然泪下吗?”

“母爱归母爱,我承认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不能为了一碟醋包一盘饺子。”

持反对意见的这位叫张奇,早年间在厂里倡导“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优先”原则,是典型的保守派。

两人争执了两句,汪洋笑道:“当年《庐山恋》上映之前,老张也是这么个态度,结果反响出乎意料不错,我来说句公道话。”

庐山恋算是近年的电影标杆,打破了许多规行矩步的陈旧模式,但也不能说多有内涵,有好有坏。

“无论从电影的拍摄角度,还是人物的叙事手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便这是部老片儿了,让大伙接触接触欧美式的感情色调,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嘛。”

汪洋说着,笑着指了指外头的主楼:“咱们副厂长马霖同志提出的‘三三制’影片生产模式,会议上已经讨论过了,可以施行,今年的娱乐片还没着落,译制也是电影事业的一部分嘛。”

三三制电影生产模式指的是,每年电影厂目标生产三分之一旋律片、三分之一文学改编片、三分之一娱乐片,用来平衡电影生产的种类,算是一大进步。

汪洋起了身,同张奇和其他几位老同事边聊边走,到门口的时候对着身后跟随的张桂兰抛了句:

“试试吧。”

张桂兰喜不自胜,连忙跟了上去。

“您不是好奇那位许朝同志么,他呀……”

……

礼堂里何种光景许朝还不知情,厂区食堂里又聚了一小撮人,许朝,周里京,最闲不下来的陈佩斯,斯琴高娃,这回刘小庆也在。

“凌老爷子还没选中《骆驼祥子》的男主角,倒是把女主角定了,咱们斯琴高娃同志。”

说话的是周里京,这两人显然刚从祥子剧组过来,几人都向斯琴高娃恭喜,整的年轻小姑娘有点不好意思。

陈佩斯以为周里京还有点耿耿于怀,于是开解道:“害,凌老爷子的口味咱都知道,挑剔,他就不走寻常路,咱北影别的没有,剧组管够,这组不行就去下一组。”

“人周里京本来没什么,都要被你说的不好意思了。”

周里京道:“这没什么,我打算推荐我的学弟来试一试,就不知道成不成。”

刘小庆替周里京解了围,她和陈佩斯在《瞧这一家子》拍摄的时候搭过戏,算很熟的熟人了。

“我这倒是有个小道消息,你们想不想听?”

“什么消息?”

刘小庆放了筷子,一本正经地说道:“咱们63年参与拍摄《小兵张嘎》的同志里,有一位叫张华讯的,你们知道吗?”

众人都摇头,周里京笑说:“63年的时候我才屁点大呢。”

刘小庆接着道:

“你们知道有这件事就成。他写了剧本,当时呢是在上影厂文学部竣工的,听说上影厂的领导对剧本评价很高,却不同意由他来执导,张华讯一气之下带着剧本走了,也没同意让上影厂收购,分文不取,来了京城。”

许朝道:“那就是来咱北影厂了呗,想看看这边什么态度?”

张华讯这人他听着不熟,不知是何方神圣。

“是啊,听说厂里正在商议,好像是讲什么——武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