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出名的机遇
- 逆流1981:从北影译制组开始
- 喝一杯冰美式
- 2020字
- 2025-03-10 00:01:01
《武林》之前发刊没那么勤,之前决定是按季刊标准发刊。
连载射雕以后热度上来了不少,武侠小说的名头打了出去,读者来信也多了,关注度也高了,自然就要考虑怎么加大宣传力度。
这半个月杂志编辑部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增刊,但讨论来讨论去也就一个问题,面包问题。
就是成本问题。
《武林》不像两年前创刊的《当代》,诞生之初背靠人民文学,编辑队伍清一色的老资历,就差没把文协搬当代里去,简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
武林上面和体育局有关系,但款项挺有限的,就连这群编辑都是靠热爱支撑过来的。
祸不单行的是,去年年初还搞出了报刊业自负盈亏的政策新闻,起因是一则天津的登报牙膏,算是建设时期第一则自负盈亏的广告。
于是这则广告引起了注意,有媒体报道称报刊业应当对自己自律负责,这政策虽然还没全面落实,但已经有风吹草动了。
许朝的来信可谓恰到好处。
怎么好呢?编辑金童本就有和该作者见面的意思,杂志社里又想加大宣传力度,许朝正正好好到了北影。
“这位许先生来信说地址搬到了新街口外大街XX号,那不北影厂地址么?”
“这是不是意味着,给咱们投稿的这个作者,还是个演员?”
几个编辑因为这封来信聚在一起,很有新鲜感的讨论,毕竟以前没怎么收到过影厂人的投稿。
“演员哪有时间写小说?我看是编剧吧。”
“这你就外行了,他们北影厂里自个儿有收购剧本的制度,好的剧本不仅能拍成电影,还有奖金,哪有必要给咱们杂志社投稿,岂不是多此一举?”
“欸,说不定是他们北影厂不让拍武侠,所以才投稿到我们这儿做尝试?我看近年的影片都没有这方面类型的。”
“你还别说,这真有可能。”
《武林》设在广州,想也知道文化圈内的人脉不多,在广,在京,两者天差地别。
否则几年后就算海峡对岸有点什么风吹草动,也不至于把一部没啥政治影响的武侠小说叫停了。
当然,许朝现在就一译制组的小员工,又不是什么许大导演,金童见他主要还是文学上的交流,他很看好这本《括苍山》。
一群编辑天马行空地猜测这许朝是何许人也,最后还是负责联系他的金童说道。
“这位许朝同志要是同意,我们约定时间见个面,聊聊天就知道了。”
年轻人喜欢称先生,资历老的还是习惯叫同志,时代的参差。
这时,一个年轻同志小跑进门,兴高采烈说道:“主编批了,允许咱们增刊!”
办公室里一阵欢呼雀跃。
以上是许朝刚寄信没多久,将近一个星期前《武林》杂志部的光景。
那时的许朝还在放映室埋头翻译台词本,每天盯着海伦·海丝那张脸看,都快把美女看的审美疲劳了。
现在呢?
现在的许朝刚拿到240元人民币,还没来得及去逛一遍南锣鼓巷呢,先被抓剪辑室里。
“咱们要删减挺多镜头的,你看这,这,还有这块儿,镜头不雅,都得剪了,你们翻译组得调整调整台词。”
负责剪辑的同志用的是一台Steenbeck剪辑台,将胶片投射到小型屏幕上,标记需要删改的镜头。
前面几处许朝能理解,有点政治倾向,不大好播,后面指的一处则是欧美电影片中很常见的吻戏。
“这儿也得删么?”
“不大雅观,不得删么?”
许朝又拿庐山恋说事儿,庐山恋真是部好片,剪辑同志还是为难。
“庐山恋是庐山恋,咱们译制片搞这些镜头容易被批,再说厂里领导也得看。”
许朝想说厂里领导的见识其实比咱们广阔多了,哪有吻戏镜头接受不了的?要真这样说,幽谷恋歌也不应该审批上映,还不是上了。
归根结底,许朝就是个翻译组的新成员,说话没啥分量。
正好,这时张桂兰同程兰江一道来“慰问”,许朝朝着导演争取:“导演,您看这镜头能不能保留?”
张桂兰先看了,嘴角含着笑意,点评如下:
“略显粗犷。”
这倒是,欧美人接吻嘛,吻的七荤八素的,尺度较现在来说有那么一丢丢超过。
放映室里几位同志都笑了。
“我认为这倒是没什么,欧美国家走完了科技革命,民风开放,以后咱接触的片子保不齐都有这种桥段,总不能一刀切了啊。”
许朝倒不是为什么目的非要保留这镜头,他只是想保住自个儿的头发。
再说这些情节早晚得出现,草木皆兵就有些过了。
再交流了几处镜头,咱张导单独把许朝叫了出去。
“我听小程说,你很适应译制组的节奏,这活干的挺顺手的。”
许朝道:“您这么一通夸,我总觉得下面没什么好事等着我。”
张桂兰背着手一乐:“上报纸算不算好事?”
“呃,”许朝皱了皱眉头:“有好有坏吧。”
“是这样的,这部译制片要想放映,肯定会有些阻碍,这你不用管,办法我来想……我和你们潘老师预估,如果这部片子上映,肯定会引起一些反响,我联系了在日报工作的老战友,请他采访采访咱们译制组。”
“我上过挺多回采访的了,组里的老资历同志也都接触过媒体,我想干脆派个新同志上去,让大家伙都认识认识咱们译制部。”
这话说的挺好,但风险肯定是有的,许朝的危机嗅觉还是很敏锐的。
比如这部电影要是遭到批评,乃至封杀,他这个接受采访的出头鸟肯定好不了。
但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如果战火情天受到欢迎,许朝在译制界的名字算是一炮打响了。
要知道,北影厂译制组并不是国内唯一专业的电影译制组,它甚至可以算是“幼儿”。
那谁更专业呢?当然是上影长影乃至八一,尤其是上影,译制历史由来已久,北上影业之争早就不是一日两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