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一生的经历极为复杂。十五岁时即为玄宗侍卫,其《温泉行》之“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巡幸年。身骑厩马引天仗,直至华清列御前”,即指此。在《逢杨开府》一诗中,他对年轻时的放浪生活曾有很坦率的陈述。因遭人轻视,便折节读书。后任洛阳丞,军士中有倚恃宦官势力专横虐民的,曾被他扑打,治之以法。其后任鄠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终苏州刺史。

他有意学陶,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但他又身经玄宗至德宗四朝,目睹安史之乱后,继之以藩镇骄横,郡县残破,流民遍地,因而也写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如《观田家》《采玉行》《答崔都水》等。刘熙载《艺概》曾将元(结)韦并提,因两人皆学陶,而“忧民之意”又有相似处,并以韦之《高陵书情》与元之《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相比。但在艺术上,韦却胜过元。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1]

兵卫森画戟[2],燕寝凝清香[3]

海上风雨至[4],消遥池阁凉[5]

烦疴近消散[6],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7]

理会是非遣[8],性达形迹忘[9]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10]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11]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12],群彦今汪洋[13]

方知大藩地[14],岂曰财赋强。

注释

[1]郡斋,指苏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森,密密地排列。画戟,官署的一种仪仗。戟,一种能直刺横击的兵器。

[3]燕寝,本指休息安寝的地方,这里指私室,即上“郡斋”。此“燕”字也同“宴”,但义为休息。清香,室中所焚之香。唐李肇《唐国史补》云:“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在焚香扫地而坐。”

[4]海上,东南近海。

[5]消遥,同“逍遥”。

[6]烦疴,这里是烦躁的意思。疴,本指疾病。近消散,就即消散。

[7]康,安乐。

[8]“理会”句,意谓事物的道理,如能参悟,是非就消释了。

[9]达,旷达。形迹,这里指世俗的礼节。

[10]“鲜肥”两句,旧时因禁屠不吃荤腥,故只好吃些蔬菜。幸,希望,这里是谦辞。

[11]聆,听。金玉章,指客人们的诗篇。

[12]吴中,这里指苏州地区。

[13]群彦,犹群英。汪洋,众多。

[14]藩,本指王侯封地,这里指大郡。

评析

诗为德宗贞元五年(789)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上作。这时顾况贬饶州司户,途经苏州,韦应物设宴接待,顾况也作了和诗。开头二句,颇为白居易所赞赏。

辑评

起处十字,清绮绝伦,为富丽诗句之冠。中段会心语亦可玩。(《韦孟全集》)

都雅雍裕。每读韦诗,觉其如兰之喷。“海上风雨至,消遥池阁凉”,意境何其清旷。(《唐诗镜》)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1]

凄凄去亲爱[2],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3]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4]

注释

[1]初发,启程。扬子,渡口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南,近瓜洲。元大,未详。校书,唐秘书省及弘文馆均置校书郎,掌校勘书籍。

[2]亲爱,指好友。

[3]“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4]沿洄,指处境的顺逆。沿,顺流;洄,逆流。

评析

此诗可能是罢官时作。末二句即景生情,以舟行的颠簸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覆,难以自主。

辑评

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唐诗别裁集》)

寄全椒山中道士[1]

今朝郡斋冷[2],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3],归来煮白石[4]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

注释

[1]全椒,今属安徽省,唐属滁州。王象之《舆地纪胜》云:“淮南东路滁州,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深。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

[2]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3]涧,山沟。荆薪,柴草。

[4]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记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借喻全椒道士,实是说他生活的清苦。

[5]末四句是说,本欲持酒往访,又恐寻不到,故而以诗寄之。瓢,原指剖瓠(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评析

德宗建中四年(783)夏,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此诗当为次年秋天作。以刺史而欲访一孤寂的全椒山中道士,可见作者还不脱书生本色。

辑评

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容斋随笔》)

《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岘佣说诗》)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1]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2]

冥冥花正开[3],飏飏燕新乳[4]

昨别今已春[5],鬓丝生几缕[6]

注释

[1]灞陵,即霸陵,旧县名,因汉文帝霸陵而得名。

[2]“采山”句,指冯著有归隐山林之意。

[3]冥冥,雨貌。《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

[4]飏飏,同“扬扬”,飞翔貌。燕新乳,意谓燕初生。

[5]“昨别”句,意谓去年一别,今又逢春至。昨,泛指过去。

[6]鬓丝,两鬓白发。

评析

韦应物送冯著(河间人,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以为即冯十七)的诗共有四首,其《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一首,有“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句。据傅璇琮先生《韦应物系年考证》所考(载《文史》第五辑),冯著曾应广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为录事。此外,卢纶与李端也有涉及冯著的诗,并推得他曾任著作郎及洛阳、缑氏等县尉。其人浮沉下僚,不甚得意,这时大概倦于行役,回到长安,有归隐之意。第七句之“昨别”,或指冯赴广州时在灞陵送别那一回。

《全唐诗》存冯著诗四首。

辑评

当时一别,犹如昨也。今又逢君,已是春矣。虽时光风态依然无恙,而君之鬓丝较昔年多生几缕白发矣,伤如何哉!(《唐诗三百首注疏》)

夕次盱眙县[1]

落帆逗淮镇[2],停舫临孤驿[3]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4],雁下芦洲白[5]

独夜忆秦关[6],听钟未眠客[7]

注释

[1]次,停泊。盱眙,唐属临淮郡,地临淮水南岸。

[2]落帆,卸帆。逗,停留。淮镇,淮水边的市镇,指盱眙。

[3]驿,供邮传人和官员旅宿的处所。

[4]“人归”句,意谓日落城暗,人也回到休息处所去了。

[5]芦洲,这里指芦苇丛生的水泽。

[6]独夜,孤独之夜。忆秦关,韦应物是长安人,这里实是思乡。

[7]客,指韦应物自己。

评析

韦应物于德宗建中四年(783)夏离长安,秋至滁州。此诗可能是这时所作。

诗中写泊岸时已是日暮,因思乡而不能成眠。

辑评

“白”字入妙,正见夕暗之态。(《批点唐诗正声》)

东郊

吏舍跼终年[1],出郊旷清曙[2]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3]

依丛适自憩[4],缘涧还复去[5]

微雨霭芳原[6],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7]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8]

注释

[1]跼,拘束。

[2]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精神得以舒畅。

[3]澹,澄静。虑,思绪。

[4]丛,树林。憩(qì),休息。

[5]缘,沿着。还复去,徘徊往来。

[6]霭(ǎi),迷蒙貌。

[7]“乐幽”两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中止,就因公事在身,行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8]“终罢”两句,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归隐。直,就。庶,庶几、差不多。

评析

韦应物对滁州西涧极为爱赏,屡有题咏。从此诗中的“缘涧”云云及其心情看,似是在滁州刺史任上作。

送杨氏女[1]

永日方戚戚[2],出行复悠悠[3]

女子今有行[4],大江溯轻舟[5]

尔辈苦无恃[6],抚念益慈柔[7]

幼为长所育[8],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9]

自小阙内训[10],事姑贻我忧[11]

赖兹托令门[12],任恤庶无尤[13]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14]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15]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16]

居闲始自遣[17],临感忽难收[18]

归来视幼女[19],零泪缘缨流[20]

注释

[1]杨氏女,指嫁给杨家的女儿。

[2]永日,整天。方,正。戚戚,悲伤貌。

[3]悠悠,遥远貌。

[4]“女子”句,用《诗经·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意。行,指出嫁。

[5]溯,逆流而行。

[6]尔辈,你等。无恃,无母。韦妻死于作者在长安任职时,韦集有伤逝诗十余首。

[7]“抚念”句,意谓想到此女无母,便益发对她慈爱。

[8]“幼为”句,作者自注云:“幼女为杨氏所抚育。”

[9]“义往”句,意谓既到出嫁年龄,自难留家。

[10]阙内训,指自小得不到母亲的训诲。阙,同“缺”。

[11]贻,带来。

[12]托,依仗。令门,对其夫家的尊称。令,佳。

[13]任,信任。一作“仁”。恤,体惜。尤,过失。

[14]资从,嫁妆。周,周到、完备。

[15]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猷,规矩。

[16]何秋,何年。

[17]居闲,平日。始,才。自遣,自己譬解着。

[18]临感,临别伤感。

[19]“归来”句,作者伤逝诗的《出还》中有云:“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施补华《岘佣说诗》评此二句云:“以淡笔写之,而悲痛更甚。”

[20]零泪,流泪。缨,系在下巴下的帽带。

评析

本诗是韦应物在滁州时作,是一首好诗。

女儿要出嫁了,本来应该高高兴兴,即使有些伤感,做父亲的也和母亲不同些。可是因为两女从小丧母,作者对他亡妻的情爱又很深挚,不禁又想起她们在地下的母亲来。大江轻舟,女子有行,感情上也更容易触动。一面又以父亲的身份,严正而恳切地叮嘱着。其次,韦氏虽做了多年的官,却还过着贫俭生活,连女儿的嫁妆也不丰厚。从韦氏一生为人看,可以相信他说的是实话。

诗中的“尔辈苦无恃”是全诗关节。通篇质朴无华,语重心长,结末尤其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