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为

作者介绍

丘为,苏州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天宝初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约生于武则天长安初年。《唐诗纪事》说他活了九十六岁。与王维、刘长卿等相友善。

他的“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比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在前头。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2],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3],应是钓秋水[4]

差池不相见[5],黾勉空仰止[6]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7]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8],何必待之子[9]

注释

[1]茅茨(cí),茅屋。

[2]扣关,同“叩关”,敲门。

[3]巾柴车,这里是乘车出游之意。巾,作动词用,指戴幅巾。柴车,粗劣的车子,这里指隐士之车。

[4]钓秋水,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典。

[5]差(cī)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是此来彼往,交叉而过之意。

[6]“黾(mǐn)勉”句,意谓原是殷勤而来,却不得见,所以徒兴仰望之思。黾勉,这里是殷勤的意思。仰止,仰望。止,语助词。

[7]“及兹”两句,意谓对着这雨中草色、窗里松声的幽雅景物,自足荡涤心胸。契,惬合。

[8]“兴尽”句,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时,曾于雪夜乘舟至剡溪访戴逵(字安道)。既临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世说新语·任诞》。

[9]之子,这里指隐者。

评析

作者原以为主人在山上,等走到茅屋,才知不在,未免有些怅惘,但周围的草色松声,却使他有“看竹何须问主人”之感,也给人以“客中见主”的意味。末了两句,只是说明两人未晤面,并非真像王徽之那样存心不想碰到戴逵。

辑评

直起老笔,“上”“下”字前后照应成章法。着想幽异,蹊径甚别,结得更洒脱。(《唐贤清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