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多媒体汉语教学原理探讨

第一节 汉语多媒体口语教学的方法和原理1

一 “激发输入—互动输出”模式的简单描述

“激发输入—互动输出”教学模式,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崔永华,1999;周淑清主编,2004;赵金铭主编,2004;马箭飞,2004;仇鑫奕,2006)2的基础上,主要以Krashen(1981)3“可懂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Swain(1995)4“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以及罗勃特·W.布莱尔编著(1987)5“低屏蔽效应”(Low-defence Effect)为指导,结合多媒体环境下初级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特点,将教学过程锁定在从教师对新知识输入到学生将所学内容口头输出这一教学环节。即教师在多媒体初级汉语口语课堂向学生输入新知识时,除输入内容要遵循Krashen强调的“i+1”原则6,输入形式也要力求营造“低屏蔽效应”,借助多媒体的独特优势,使所要输入的新知识从形式到内容都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埋下伏笔;在Swain所强调的“理解输出”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互动中最大限度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通过口头输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此,教师在输入端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手段、学生在输出端理解所学内容所借助的不同形式的课堂“互动”,便成为描写“激发输入—互动输出”这一模式的关键。

二 “激发输入—互动输出”模式的具体运用

我们在描述“激发输入—互动输出”这一模式的运用时,将切入点放在“输入”上,力求在对“激发输入”进行相对详细的描写的过程中,顺势反映出学生的互动输出。7

(一) 借助多媒体以时间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基于多媒体的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快速、准确、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提供交际背景及所学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很好地控制呈现交际背景与呈现所学内容之间的时间差,以此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学习“马马虎虎”一词为例:

首先,将“马马虎虎”放到多媒体课件的问答句中,8延迟给出课件中答句的时间。教师先以课件呈现相关的图片或动画,并播放课件中的问句“——怎么样?”。学生看着生动形象的画面会不自觉地冒出自己的母语,个别学生会说出相应的汉语,但学生的发音往往并不准确。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其“嘁嘁喳喳”互相交换信息,以此将学生接触新内容的兴奋点提到一定高度,然后通过多次点击课件中“马马虎虎”的声音播放,让学生尽量将自己的发音通过一次次的调整向课件中的声音靠拢。实在有顽固的错误,就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直至“马马虎虎”的发音全部过关。9

然后,将“马马虎虎”放到多媒体课件的完整句子中,延迟给出课件中包含“马马虎虎”句子的时间。可以将课件切换到超市,隐去课件中的声音,只有画面:课件中的主人公和朋友走到一件衣服前,朋友很惊喜地指指衣服,主人公摇头。看完画面,请学生配音。第一次的配音可能错误百出,教师可以不做任何评价,启发学生注意画面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如“惊喜地指衣服”“摇头”,让学生再试着配一次音,然后点击出声音:“这件衣服太漂亮了”“我觉得马马虎虎”。学生听后会迫不及待地多次模仿。以此方法,还可以将课件切换到别的场景,帮助学生依据真实的交际情境学习含有“马马虎虎”的其他句子。

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直接领会教师即将输入的新知识内涵,而不需要教师再多做任何语言上的解释。利用延迟给出答案的时间差制造悬念后,可以促进学生与课件之间的多次、多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消除悬念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加大输入数量、提高输入质量,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多媒体口语课堂使用的图声并茂的相关课件,可以将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时间缩短为0,其切换不同课件速度之快,更是传统课堂所望尘莫及的。这些无疑都会加大相同信息的输入数量;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将紧贴现实、现时生活的相关内容资料整合为一,这无疑也提高了向学生输入信息的质量。这些真实、生动、丰富、实用的输入内容,因学生课下进入实际交际时可以马上用到,从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我们以两种常用的具体输入方法为例。

1. 在相同场景中增加不同交际目的的输入数量,激发学生在不同交际目的中替换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的兴趣

我们以请求别人帮助的句式“麻烦+(再)+动词+一下/数量词+名词”为主要学习内容,将场景设为“小饭馆”,以用餐的高峰时间为背景。课件中主人公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但服务员没有发现,主人公要告诉服务员“服务员,麻烦再给一双筷子”;主人公要的米饭太多了,吃不完,想和朋友分着吃,但没有多余的碗,主人公就要请求“服务员,麻烦再给一个碗”;主人公的盘子堆满了吃剩的东西,请求“服务员,麻烦换一下盘子”;主人公杯子里的水喝完了,请求“服务员,麻烦再加一下/点儿水”;主人公桌上的菜凉了,请求“服务员,麻烦再热一下”;主人公吃完了,请求“服务员,麻烦结一下账”。

通过以上虚拟情境的切换展示,学生在多次替换相应词语的表达中加深记忆了“麻烦+(再)+动词+一下/数量词+名词”这一结构,同时,在多次不同目的的交际表达中,通过替换动词、名词和量词,学生体会了“动词+一下”与“动词+数量词”的不同之处,也接触到了所输入的表示不同请求目的的实用句子。因为课件所提供的内容都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学生在随课件切换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将自己融入虚拟氛围,在忘我中积极参与虚拟交际,为自己课外进入实际交际进行积极储备。

2. 在不同场景中增加相同目的的交际活动,激发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练习兴趣

我们以“你们有什么招牌/特色/拿手/特价菜”句式为主要学习内容,将活动设为“点菜”,背景是不同的饭店。课件中主人公通过进出不同档次、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餐厅,多次练习询问特色菜或特价菜的几种表达方式。学生在色、香俱全的课件展示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练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表达,在课件切换的视觉刺激中进行趣味盎然的非机械操练。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选择性地展示一些当地的常见菜,如在北京常见的“北京烤鸭”“水煮鱼”“京酱肉丝”等,以及相应图片或简单制作过程,10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些菜的名字,提供给学生真实生动且实用的回答内容,激发学生趣味盎然地将练习更自然地进行下去。

3. 借助多媒体多样化输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我们认为,初级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大致可以包括三个阶段:准口语阶段,指学生基本没有口语表达能力,只能听后模仿;板块口语阶段,指学生只能将学过的句子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或只能简单替换其中的某一个词语,而不能随意组织句子;生成口语阶段,指学生能根据不同场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随意组织新句子。在每一个阶段,因所采用的学习机制不同,11借助多媒体进行输入的方法也相应地有所差别,我们只选取其中的三种输入法做简单介绍。12

(1)“视听说游戏”输入法

准口语阶段,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很少,我们更多地采用行为主义学习机制。借助多媒体优势,采用模仿、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给学生相对多的时间去看、听、模仿,对学生进行“刺激—反应”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快速进入板块口语阶段。以学习“商店”为例,我们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展示课件中的正确发音,学生模仿,老师纠音;第二步,学生在各自的平台上自主操作进行录音对比,自我纠音,老师在主控台监听并参与纠音;第三步,学生自主控制电脑桌面上的相关游戏课件,如将“商店”与其他已学过的词混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声音射击包含单词“商店”这一气球等游戏形式,自己检查对“shāngdiàn”以及相似音“shèngdiǎn”“shèngdàn”“shāndiàn”“shānduān”等读音的掌握程度;第四步,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游戏,如快速切换包含“商店”以及已经学过的“医院、学校、超市、银行、邮局”等词的图片,让参赛学生快速说出图片相对应的单词,以此训练学生对“商店”反应的灵敏度,顺势复习学过的内容。

(2)“虚拟魔方游戏”输入法

板块口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言语形式的积累,有了一定的个人言语能力,我们可以采取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结合的学习机制,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刺激学生积极互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能力。以学习赵金铭主编《路》(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十课“不然的话”这一语法点为例。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了“不然的话”的语法意义“如果不是这样”及其常用表达框架“应该做的事儿(A),不然的话,不这样做将出现的结果(B)”后,可以借助多媒体首先展示可以进入这一框架且学生学过的词或短语。词语展示后,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这一表达框架的基础上,我们随之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游戏:首先,借助多媒体优势,快速呈现能进入A组的词语,让学生补出相应的能进入B组的词语,或者按相反顺序进行,以此检验学生对这一表达框架的接受情况及反应速度。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快速呈现能进入A组词语的图片或动漫,让学生转换成相应的词语并补出相应的B组的词语,或者按相反顺序进行,以此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学过的内容。再次,可以通过播放Flash,让学生根据动画提供的情境信息,选择合适的词语进入这一框架,叙述动画故事梗概,以此帮助学生灵活、得体地运用所学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口头总结出可以进入A、B两个语法位置的词或短语的规律性特点,提升学生对这一表达框架的使用得体度。

(3)“发球—接球游戏”输入法

生成口语阶段,学生具备了生成新句子的能力,我们可以更多地采用建构主义学习机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或文字,或图片,或动画等不同形式的素材,帮助学生熟练生成新句子,了解不同句法结构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的语用差异,提供给学生简单常用的叙述、说明体裁的语篇结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扩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及交际范围。以“A比B+Adj”“A没有B+Adj”为例。首先,教师以例句对这两个结构做简单说明,强调积极意义或很希望达到这一程度的形容词才能进入这两个框架,然后可借助多媒体快速给出多个形容词(包括不能进入此框架的形容词),让学生进行造句比赛。在比赛中,若学生发现不能进入此框架的形容词,教师就可以再次强调形容词的范围,若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应想办法提醒并强调。其次,快速展示包含形容词的图片,学生造句比赛,在快速将图片转换成形容词并造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准确生成句子。再次,借助多个故事性、说明性动画课件,隐藏课件中包含“A比B+Adj”“B没有A+Adj”的句子,学生进行补充比赛,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框架的使用情境,以及使用这两种框架时说话人的心理活动。最后,给出简单的动画课件,让学生尝试从头到尾进行简单的叙述比赛,最终将“A比B+Adj”“B没有A+Adj”置入语篇中。

本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初级口语课堂教学从新知识输入到学生口头输出这一教学环节,基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可懂输入”“理解输出”“低屏蔽效应”理论为指导,提出“激发输入—互动输出”这一教学模式,并着重介绍了构成此模式的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方式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实现学生口语输出自动化的多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