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郭翁伯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其他人呆立当场。那位公子哥的随从见主子被害,赶紧撒腿就跑,叫嚷着要去官府报案。郭翁伯兀自在发愣,他的一个江湖朋友回过神来,招呼也不打一声,擅自追杀那位公子哥的随从,竟然一路从酒馆追到了官府前。那些随从正要擂鼓鸣冤,这位江湖侠士挥舞着利剑,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了那些随从。
这位侠士杀了人后,居然还洋洋得意的当众将利剑上的血迹擦到死者的衣服上。然后,这位侠士才慢悠悠的,堂而皇之的回到酒馆,继续喝酒。这位侠士一边喝着,一边将刚才当街刺杀随从的事儿告诉了郭翁伯,还想着邀功请赏。
郭翁伯听完,又急又怒,却已无法挽回。郭翁伯只得一面让这位侠士赶紧离开长安避祸,一面让众人统一口径,把杀人的罪名都揽到自己身上。随后,郭翁伯赶在官府通缉之前,逃出了长安。
郭翁伯逃到了临晋,请求当地一位叫籍少公的侠士帮他出关。籍少公并不认识郭翁伯,只是平日里听闻过他的大名。但籍少公还是冒险把郭翁伯送出关,帮他转移到了晋阳。官府顺着郭翁伯的踪迹,追查到了籍少公。籍少公毫不犹疑的挥剑自杀,让官府断了线索,无从追查郭翁伯的下落。
郭翁伯到了晋阳,隐姓埋名,暂时躲过了官府的追查。一日,郭翁伯实在闲不住,就叫上几个江湖兄弟饮酒闲聊,众人纷纷拍他马屁,说他“行侠仗义,贤明通达”。恰好一个书生经过,无意间听到他们的对话,冷冷的说了一句:“郭翁伯作奸犯科,杀人不眨眼,哪里配得上一个“贤”字?”郭翁伯的几个江湖朋友一听,顿时炸了锅。还未等郭翁伯阻拦,他们就一拥而上,将那个书生乱剑捅死,还割下他的舌头。
郭翁伯的内心是崩溃的,无力再逃了,就让这几个江湖兄弟各自逃命,然后去官府自首,把所有罪名都一力承担下来。晋阳太守把郭翁伯押赴长安,交由刘恒发落。刘恒听说郭翁伯被逮捕,心下暗喜,秘密召见了他,说道:“你欠下这么多条人命,其罪当诛。但我念在君臣情谊,决定法外开恩,饶你不死,只是要委屈你一下。。。。。。”
。。。。。。
两天后,刘恒下旨,将郭翁伯降职,并逐出长安,贬到楚地,去给刘郢客当臣属。
就这样,刘恒的三只鱼饵都撒出去了。首先,贲赫一到齐地,就探知刘肥是装病,故意不见刘恒。过了一段时间,刘肥再次拒绝了刘恒的召见,还任命贲赫为特使,率领使团去长安向刘恒复命。刘恒逮捕了刘肥派来的使团,并在狱中秘密接见了贲赫,责问道:“刘肥为何自己不来,却派你来,难不成是成心糊弄我,是吧?”
贲赫:“洞察到深水中的鱼,是不祥之事。刘肥确实是在装病,如果您宣扬出去,把他逼得太紧;他势必会担心,说不定狗急跳墙,甚至会举兵作乱。希望您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刘恒瞬间开窍,释放了刘肥派来的使团;并且赐了一把手杖给刘肥,准许他终生不来长安朝贡。刘肥收到刘恒赏赐的手杖,心下稍宽,暂缓了复仇计划。
对于刘恒来说,糟心事儿总是一件接着一件。一日,刘恒正在朝见文武百官,殿外突然传来急报。信使进殿后,向刘恒禀报:“我是李广将军派来的信使。前些日子,勋育突逢巨变。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
刘恒:“先说好消息。”
信使:“栾弟默读死了。”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刘恒大喜:“栾弟默读素来是我大汉的劲敌,他一死,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了,坏消息是啥?”
信使:“新任单于栾弟稽粥亲率14万勋育大军入侵北地郡,他们已经攻占了朝那、萧关、彭阳,即将抵达甘泉,离长安不远了。”
群臣一听,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刘恒也坐不住了,急的站起身来。灌婴连忙献策:“陛下莫慌,慌也没用。当务之急,我们须立即调遣人马,迎战勋育。”刘恒这才冷静下来,与群臣商议了一番,于是命令灌婴、薄昭保卫长安;又任命李广、夏侯婴、周亚夫、灌夫、王旭为大将,调集上郡、北地郡、陇西等各地人马,兵分五路,与勋育大军正面交锋。
散朝前,刘恒随口感慨了一句:“如果我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何惧勋育?”
群臣觉得很羞愧,登时沉默下来。突然,人群中蹦出一句回话:“即使您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用他们。”
众人大惊,循声望去,正是娄敬。刘恒当众被娄敬顶嘴,瞬间下不了台,一气之下,拂袖离去。过了好一会儿,刘恒才勉强咽下胸中这口恶气,单独召见娄敬,质问道:“你为何当众羞辱我?这种话,你就不能跟我私聊吗?”
娄敬:“我是个粗鄙之人,心直口快,不懂得拐弯抹角。”
刘恒很无奈,拿娄敬没啥办法,就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用廉颇、李牧?”
娄敬:“我听说,贤君派遣将军出征时,都会信誓旦旦的跟将军说:国门以内的事,由君主裁决;国门以外的事,将军说了算。军中赏罚之事,都是将军在外裁定,回国后跟君主报个备就完事儿了。李牧在赵国边境抵御勋育,把征收上来的税金自行犒赏给属下。赵王从不干预,对李牧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打胜仗。就是因为这样,李牧才能北驱勋育,大破东胡,斩灭澹林,遏制强秦,支援韩魏。
后来,老赵王驾崩,赵迁继位。赵迁他妈是个卖唱的舞女,他一登基,就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郭开的谗言,杀害了李牧。最终,赵军溃败,赵国也被秦国所灭。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我有个朋友,名叫魏尚,在云中郡当郡守。他不仅把税金犒赏给士卒,还把自己的家产拿出来,隔三差五就杀牛宰羊,宴请将士,三军将士都愿意为他效死力。每次勋育来袭,魏尚都亲自带兵上阵,每次都大获全胜。勋育人被杀怕了,都远远躲着他,不敢靠近云中郡。
每次作战结束,魏尚都尽力为部下邀功请赏。悲催的是,魏尚阴沟里翻船了。有一次,魏尚上报朝廷的杀敌数目与实际不符,就被撤职查办,还判了一年的牢狱之灾。数目差多少呢?差六个。对,就差六个,远远算不上有水分。跟那些贪功冒领的人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大家私底下都替魏尚叫屈。
说到底,当兵的都是些平民子弟,哪里懂得什么圣贤道理,法律条文?!他们只知道拼死奋战,杀敌立功。军功赏罚的事情交给那些文官处理,他们哪里知道当兵的艰辛?某些文官,惩罚的时候大刀阔斧,奖赏的时候一毛不拔。将士们立了功,应得的封赏不能兑现;将士们犯了错,却受到严苛的法律制裁。您法令严明,封赏太轻,惩罚太重。魏尚仅仅多报了六个人头,就得到如此下场。可以想象,即使您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重用他们。”
娄敬说完,刘恒沉默许久。最后,刘恒赦免了魏尚,让他官复原职,重新担任云中郡郡守。
随后,李广、夏侯婴、周亚夫、灌夫、王旭率领着五路人马,前去抵御勋育。刘恒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去前线犒劳三军。刘恒先去了李广驻扎的霸上、以及王旭镇守的棘门。这两处营寨远远望见皇帝的仪仗队,就打开营门,也不向李广、王旭通报,任由刘恒的车队入营。李广与王旭都是临了才知道刘恒驾临,只得手忙脚乱的前去接驾。刘恒走时,李广与王旭还亲率全军将士欢送。随后,刘恒来到周亚夫驻扎在细柳的大营,却被守营的将士拦了下来。
刘恒的随从说“是皇帝亲自来慰问三军将士”,守营的都尉却回道:“周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听皇帝的诏令。”
刘恒只得让使者拿着自己的符节入营通报,周亚夫这才下令打开营门,把刘恒一行放了进来。刘恒正要昂首前行,守营的都尉却在一旁严肃的叮嘱道:“周将军有令,军营重地,车马不得疾驰。”刘恒的车队只得缓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