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场手工业的鼎盛期——工厂由此诞生
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以英国为主的西欧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16—18世纪,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西欧工场手工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16—18世纪西欧工场手工业是两种形式同时并存的。但无论在哪一种形式下,生产规模较小,市场有限,生产是劳动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商人都执行着组织与管理等重要职能,在生产与销售两个基本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英国,16—17世纪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既为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又把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大批转化为雇佣劳动者,使得工场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毛纺织业工场遍及全国各地,成了早期工业发展的主导部门。
在17—18世纪,英国至少有1/5的人口靠毛纺织业维持生活,毛织品占了英国出口额的1/3。此时英国的毛纺织业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中心:在北部地区,手工业生产往往与土地经营结合在一起,雇用帮工,外购羊毛进行加工;在西部地区,小手工业者已逐步丧失了独立的地位,由包买商控制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十分普遍;东部地区最为先进,那里集中的大型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特别发达。1736年,最大的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布机。
英国其他行业如制盐、啤酒、丝绸、棉织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也很快,并且技术水平较高,内部分工较细,如制针的劳动分为18种不同的作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起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英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进入了产业革命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早期,纺织工厂往往通过个体工匠逐渐结合在一起、分享共同的场所而形成。
在曼彻斯特附近,梳棉工、纺纱工、织布工开始结合在一起工作,甚至雇用其他工人,并把工作场所从家里搬到了作坊、车间和改造过的谷仓当中。
从1780年到1810年,所谓的珍妮机工厂和手工工场遍地开花。
接着,拥有资本的人很快发现,将纺纱机和织布机安置在大型的动力源头并雇用工人操作,会带来可观的利润。
工厂由此诞生!
从经济的角度,纺织厂是生产体系的一大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布商将原料送给工匠加工,纺织厂将纺纱工和织布工固定在机器上。这样的优点非常明显,因为在工厂里机器可以保证不被破坏,工人可以被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