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厂制的形成
在工业革命之前,经济理论关注生产的两个要素——土地和劳动力。随着教会管制的放松,资本成为第三种投入要素。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后,管理成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在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大量企业家,表明了这个时代对管理——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第四要素的迫切需求。
在工业1.0时代,一些企业家拥有企业,但是更多情况下,他们仅拥有其中的一部分股份,他们向他人贷款或者与他人形成一种合伙关系。因此,企业家成为投资人委托的一位管理者。随着组织的成长,企业家一个人无法领导和控制所有活动,因此将一些活动授权给次级管理者成为必要。这些次级管理者是第一批不拥有所有权的、领取薪酬的管理者,他们负责在企业家已经确定的一个更为广泛的策略框架中作出决定。
工业革命预示着一个文明新时代的到来。机器作为重要的工具进入了人类的生产领域,工场主们开始极其重视技术,资本和管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文化的重生也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随后的一系列技术改革,使得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大规模结合成为可能,并且引导工厂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现代工厂制(factory system)是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消失了,资本家和工人产生了。
现代工厂制的产生要归因于工业革命,在机器大工业发展之后,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质的变化。
现代工厂制使资本和管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劳动分工,同时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人类的生产方式第一次进入大生产阶段。
现代工厂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纺织行业,其诞生的标志,就是1771年阿克赖特建立的水力纺纱厂。到19世纪中叶,现代工厂制度已经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现代工厂制使人类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它为工厂管理的实验、实践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正规的管理探索。工厂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的生产环境有利于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产效能。自此,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管理成为生产要素,管理者和工人阶层形成,工人中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有利于工人发挥最大的劳动潜力。另外,资本成为生产要素,合伙制得到迅速发展,有利于工厂充分利用社会富余资金扩大再生产;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