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朝歌(今河南淇县),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殷纣王和苏妲己;就会想到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以及据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走进朝歌,就像走进一条幽深的历史隧道;走进朝歌,就如打开一部厚重的史书;走进朝歌,殷纣王、妲己、比干、周武王、卫懿公、许穆夫人、鬼谷子、孙膑、毛遂、荆轲……一个个耳熟能详、蜚声中外的历史名人便扑面而来;走进朝歌,摘心台、纣王墓、荆轲墓、“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古灵山、朝阳寺……一处处如雷贯耳、令人流连忘返的古迹名胜便矗立眼前;走进朝歌,便可听到从《诗经》中汤汤而来的淇水吟诵着“淇水悠悠,桧楫松舟……”,以及李白、杜甫、王维、高适、苏轼等古代文人吟咏有关淇水的诗篇……
这是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古城,依山傍水,素有“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之称。曾为殷商四代帝都,周王朝卫国国都。
朝歌古称沬乡,也叫沬邑、朝歌、雅歌、临淇、卫州、淇州等,先后做殷商帝都和卫国都城五百余年。《史记·殷本纪》记载:“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也记载道:“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至是复济河北徙朝歌,纣仍都之。盖武乙之时,其地名沬,至纣时,其地乃名朝歌。”《水经注》曰:“朝歌城,本沬邑。”
为何叫朝歌?《水经注》九卷记载道:“刘向曰:‘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邑号朝歌。’晋灼曰:‘《史记·乐书》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迳其邑。’孙校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纣乐也。’”从《水经注》记载的这一段可以看出,有认为朝歌因纣王沉迷于靡靡之音而得名的,也有认为朝歌因有朝歌之山而得名的。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将商畿分为邶、鄘、卫三国,殷都以东为卫(今朝歌东9公里的卫贤,现属河南浚县);殷都以西为鄘(今新乡县店后营);殷都以北为邶(今河南省汤阴县邶城)。命管、蔡、霍三叔监管,维护社会治安,防止殷商遗民反叛。公元前660年,戎狄破卫,改朝歌为邑;西汉置朝歌县;王莽改朝歌为雅歌;东汉复置朝歌县;三国设朝歌郡;晋改称朝歌县;东魏改称临淇县;隋朝改称卫县;唐初升为卫州;公元703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为镇,并入黎阳(今浚县);至宋元祐年间,又复为县;元至元二年(1336),改临淇县为淇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降为淇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淇县划归平原省安阳专区行政公署管辖;1954年并入河南省汤阴县,改称朝歌镇;1962年与汤阴县分治,恢复为淇县;1983年撤专区归属安阳市;1986年划归入鹤壁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车员报站都是朝(音同招)歌站,而电视剧《封神榜》却将朝歌误读为“cháoɡē”,其谬误流传甚广,几乎家喻户晓,使很多外地人至今也误读为“cháoɡē”,令史学界和淇县人非常遗憾。
今天,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朝歌,赋予朝歌的含义,我想应该是:“闻鸡起舞,朝气蓬勃,喜迎朝阳,和谐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