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曹操与文姬

汉朝使者忽如一夜春风,来到南匈奴,蔡文姬却对此一无所知。她正带着两个儿子读书,琅琅的书声伴着啾啾的鸟鸣,飘荡在塞外难得的和风里。

突然,热闹的欢迎声一下子中止了琅琅的书声和鸟鸣声。大儿子睁大惊奇的眼睛问:“娘,这是爹爹回来了吗?”文姬抚摸着两个儿子的臂膀:“爹爹可能有贵客了。”不一会儿,忽然侍从来禀报:“禀王妃,汉朝使节到,大王请您前去。”文姬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在梦中。她愣愣地盯着侍从,喃喃道:“汉朝使节?”侍从点点头。“使节为何而来?”“可能是迎接王妃归汉。”文姬顿时欣喜若狂,热泪盈眶,迅速拉上两个儿子疾步向左贤王的大帐奔去。

十二年前的战乱中,文姬随难民被掳到这里,成为左贤王的妃子,可汉朝一直藏在她的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想插翅飞回自己的故土啊!可她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怎能如愿?她只能将苦涩的泪水咽到肚子里,只能时时遥望南天,只能让南飞的大雁带着自己的心飞向中原。

汉朝的车马静静地停在那里,车上插着的汉朝旗帜在春风里招展着。文姬激动无比地走进左贤王的大帐,汉朝使臣告诉她,是曹丞相基本平定了北方战乱后,念她是一代大儒、文坛领军人物蔡邕的独女,才想方设法寻找到她,特用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将她赎回。曹丞相?曹操?文姬的脑海里不禁闪现出当年曹操登门拜访父亲的情景,两人谈古论今,对弈品茗,谈笑风生。她也曾随父拜访曹府,曹操还对她熟读经书、九岁能辨琴的能力赞不绝口。真没想到,父亲遭遇董卓之乱,被王允下狱惨死后,作为父亲的老朋友,也是父亲学生的曹丞相,仍不忘旧情,仍惦念着消失了十二年的弱女子!文姬感激涕零,泪湿襟袖。

左贤王可能是迫于汉朝的强大,同意了文姬归汉,但不允许她带走两个儿子。文姬声泪俱下,苦苦相求,但左贤王坚持不让。在汉使的催促下,文姬撕心裂肺地惜别了两个儿子,一步一回头地登上了迎接她的车子。两个儿子在左贤王的怀中朝她哭着招着小手,她痛哭失声,泉涌般的泪水瞬间模糊了左贤王和两个儿子的身影。

经过多日的跋涉,文姬终于踏上了朝思暮想的故土。曹操看着风尘仆仆的文姬,忙让下人带她梳洗更衣,接着又设宴为她接风洗尘。席间,曹操又为文姬安排了今后的生活,并亲自当红娘,让文姬与同乡的屯田都尉董祀成婚。文姬万万没想到,国事繁多的丞相竟对自己关怀备至。她先是感动,接着又有些忧虑。十六岁嫁与大学子卫仲道不久,丈夫就因病而逝;被掳往匈奴后,又与左贤王有了两个儿子,自己早已不是黄花少女,而是一个被塞外风沙磨砺粗糙的老妇,一个历经风吹雨打的残花败柳。自己怎能再嫁给二十多岁、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风华正茂的董祀呢?可丞相如此牵线,自己又怎能拒绝呢?

果然不出文姬所料,与董祀成婚后,董祀面对残花败柳的她,完全没有新婚的亢奋和快乐,终日冷言冷语。

不久,董祀犯法入狱,被判死罪。虽说与董祀的婚姻是一潭死水,但在董祀即将被斩的关键时刻,文姬还是想力保丈夫的性命,维持这个得之不易的家。因为一旦失去董祀,自己就成了一只孤雁,就成了茫茫大海上一艘摇摇欲翻的小船。她顾不上梳理散发,甚至顾不得穿上鞋袜,跌跌撞撞地顶着凛冽的寒风,一路小跑地前往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与公卿名士欢聚一堂,听到蔡文姬求见的禀报,不禁兴高采烈地向公卿名士们言道:“蔡邕之女蔡文姬,匈奴归来作《胡笳十八拍》,本相叹服。今日来见本相,正好让大家见上一见。”谁也没想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衣着得体、文雅气华的蔡文姬,而是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光着脚的蔡文姬!就连曹操也惊讶得睁大了双目。文姬声声泪地诉说了缘由,满堂公卿名士看着命运多舛的她,无不为之动容。曹操不仅和满堂公卿名士一样,他还又想到了与老朋友、老师蔡邕的莫逆之交,若处死董祀,对文姬不啻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她今后的日子又该如何度过?自己怎能对得起老朋友、老师的在天之灵?想到此,他忙问手下:“死刑文书可曾发出?”手下答:“已经发出。”曹操无奈两手一摊欲言,文姬却急切地向曹操禀道:“丞相有良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一匹良马即刻前往挽救一条性命呢?”曹操当机立断,即派虎士快马加鞭,赦免董祀死罪,又命手下带文姬梳妆更衣,穿着鞋袜。

文姬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曹操问道:“夫人早年家藏万卷,战乱过后,可还善存?”文姬答:“先父藏书四千余卷,可惜战乱中丢失,但文姬能回忆起四百多卷。”曹操甚喜,欲派十名文官住到文姬家中,请文姬回忆口述,由文官记录。但被文姬谢绝了:“男女授受不亲,十名文官住到家中,成何体统?只要丞相提供笔墨纸砚,文姬愿亲自书之。”

数月后,文姬将用真书或隶书书写的四百卷古籍交给了曹操,曹操一一核对,竟无丝毫错讹,不禁由衷地感叹:“文姬真乃非凡才女!其人其诗,必将流传后世啊!”

文姬离开丞相府,便和董祀归向田园。董祀大难不死,不禁对文姬刮目相看,爱意如春天的草木,葱茏吐翠,热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