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情缘

已逾古稀之年,方有了我的第一夲文集——《岁月印记》。

《岁月印记》的问世,犹如一枚彩珠筒,一触即发,烟花四射,虽欠高度,却真真实实有过闪光。微弱光亮,无疑是众人托举之力的效应,令人铭记于心。

人民公园露天乒乓球场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我一岁的张凡先生,以其独具特点的亮相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与我同台交流中,球路刁钻,步伐灵活,移位敏捷的态势,挥洒自如。吾使出浑身解数,难以应对,甘拜下风。球场小憩,有了礼节性的只言片语。一来二去的接触,渐入佳境,方有了我的一次大胆的“显摆”,毫无顾忌地打开手机,将备忘录中“故乡的竹林”一文推给他看。读后的他,直言:不妨往《老人春秋》杂志上投稿试试。在他的话语中,相见恨晚的说辞,直击心扉,暖意绵绵。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抛砖引玉的奇效彰显,未曾想过他竞毫不保留的将自己以前的作品拿给我看。发表在《焦作文学》2004年第二期刊首的中篇小说“田贵的婚事”;大众文艺出版社出品的博爱籍作家10人合集《岁月印痕》,呈现在我手上。心喜过望,应允拜读后如数奉还,一句“送给你”爽快大气话语,让人始料不及。在他率先读了我的文集后,以“读散文集《岁月印记》片言”坦露心声:“为那隽永般语言和感人肺腑的亲情所吸引。”继而又专门写下“老许的《岁月印记》”稿件投出(虽因无全国正规书号不宜采用)却彰显出文友的情怀。

还是在张凡先生的推荐和催促下,我将《岁月印记》呈送博爱之书阁主、昔日的企业老友毋夲举先生处。(吾与夲举相识相知是在80年代末,工业局系统月工作例会上)。在送书返家的一瞬间,我顺手将备忘录中“《岁月印记》诞生记”推送个人微信,意在交流沟通。事隔两天后的晚上8时许,其通过微信语音提出对该文校对订正事宜。斟酌修改,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近2个小时,期间,其女儿欣然介入其中,陪伴左右。沟通终了,我被父女俩执著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折服。从篇名的商榷到笔下字误的纠正;从个别字词的置换到标点的断句,又是那样的一丝不苟。未曾想,三天后的一个下午3时35分,这篇“《岁月印记》成书记”及短视频,经他手同时首发朋友圈区域数十个网群,5时许阅读量竞达4379人次。时间之短,影响力之响,不曾预见。为此,以“文化阵地的坚守”为题,抒发了我的情感。

20240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毋夲举先生的推荐下,《岁月印记》文集成功列入JZ市图书馆藏书,并荣获“捐赠证书”。

“书评”撰写的前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

黄凌先生在为博爱籍作家访谈录的进程中,在与张凡的再次催促约定之际,张凡先生对《岁月印记》信息的披露,引起黄凌先生关注并委托他“求书”一阅,给人以惊喜。“求书”的说辞,吾哪敢怠慢,便于翌日将书送至夲举先生处呈转。日后方知黄凌先生登门取书并转达谢意。

2024年1月11日下午,我与妻子照例似上下班那样,骑上自行车往公园去,未出西门,行至健身器材场地西侧右转弯处,也是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的他,突然一句“许老师”的亲切声音,唤我下车。眼前似曾相识的面相,一下子让我认出眼前的他,正是《岁月印痕》一书中黄凌先生。他眼力过人的准确,顿时拉近了距离。他正是他,我就是我。寒暄过后,他实话实说,刚从文友家小聚归来,正好相遇,直奔主题。我清楚的记得,他表述三层意思:一是对我赠书表示感谢;二是《岁月印记》正在看,给他的印象是文笔很好,极具文学笔法;三是,他正在写“记追逐文学梦想的少年狂们”,希望给他一次采访的机会。

如约访谈后的一个星期,2024年1月19日下午,“经纬百家641黄凌:“博爱作家群系列访谈(18)此心安处是吾乡——记追逐文学梦想的少年狂们〈2〉”经该网总策划人王全明先生在“作家访谈”予以刊发,并留言:“黄凌写的比较长,但里面有大量的知识点和千姿百态的描写手法。笔下的人物不管伟大还是平凡,都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质,值得一读,值得借鉴。”更让人想都别想的,由“经纬百家”网总策划人王全明先生获准“加入群聊”的相邀,令人如沐春风,暖意融融。只有向文学前辈们学习了!

“书评”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素人”如此的评说,卑人多有愧对。不过静心思索,自己认识自己便是。

“书评”中有这么两段,至今不时想起,催人奋进,给人以鞭策、激励,思索、遐想。不妨摘录铭记:

“《岁月印记》是一部大气而厚重的书,只有大手笔才能写出这样的书。也许你开始读它的时候不多在意,或许认为不外说些家长理短的事儿,然而,当你静下心来,一篇一篇地读下去的时候,读着读着,你就不由得正襟危坐来读。不仅文章的内容吸引你,而且那精致的文笔让你不忍半读而废。我虽然不是一口气读完的,但我一直放不下它。”

“无事且从闲处乐,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许继文兄已把读书写作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了一种习惯。在新的一年里,希望他继续保持这种习惯,正如他的名字继文一样,继续不断地给大家写出优美的文字来。”

当我们欣然肯定的、反复捧读着黄凌先生的“书评”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遐想的思绪久久环绕。

黄凌先生笔下充满激情的文字,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书评”和原著一样,只有把心紧贴在原著上,才能听到作者心跳的声音,才能让“书评”抵达作者心灵最柔软的深处。

我们在想,这既是为“博爱作家群”树碑立传,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博爱作家群”文学史,但又和文学史不同,作家都是鲜活的,对每一位作家的“书评”,是对每一位作家个人声音的真切传达。“博爱作家访谈系列”犹如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从中可以看到博爱作家们的不同气质,不同追求,看到他们各自的独特性,共同构成了博爱作家群的溪流、广阔,波光闪闪。

黄凌先生平易亲和且敏锐感受力,令作家们欣然首肯,也必将激发作家们的创作热情,同时受到大家的尊重。

仍是张凡先生的引荐,有幸面见大名鼎鼎的张海生先生。果不其然,首次接触,便赠书互动,谈笑风声,气氛融洽,畅所欲言。继而,一次济源女文友的邀约,我竞能破例加入其中,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清楚的记得海生先生的教诲:“(文章站住了)还要仰望天空,要看到彩虹!”精辟的话语,给人以遐想和力量。我以为瞄准目标,深耕自己,脚踏实地,奋力前行,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近日,张海生先生,在繁忙之中挤时间专为我写了“感悟”一文,由“经纬百家721”刊发,总策划人王全明先生留言道:“海生主席的文字,凝练、直接,充满了力量,他不追求优美隽秀,从不无病呻吟。吸百家之长,写自己文章,即《经纬百家》之初衷。

“感悟”文中这样写道:在我认真阅读了《岁月印记》这夲厚厚的集子后,对继文兄才有了比较完整的相对立体的认知。这夲集子选了他的100多篇文章,分《成长篇》、《惜缘篇》、《晚辈篇》、《小球篇》、《文艺篇》、《体育篇》、《人物篇》七个方面,这100多篇文章,就像100多面小镜子,把他的方方面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照晒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清晰的许继文。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都是真实生活的反应,没有无病呻吟,没有矫揉造作,都是他现实生活的清晰展示。他的人生经历、家庭变迁、奋斗历程,一目了然。他的文字饱含着对家乡、对家庭、对工作、对生活的浓浓爱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味儿,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充满了正能量。”

“他追求的是生活美好,是人生的快乐。……他有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

做一个平凡的幸福人真好。”

我以为这理应是人生的真谛!

拜读海生先生“感悟”文章,吾有感而发,“感悟”话感悟:

有幸介入“作家助手”网站,继而走近“经纬百家”网群,这应该是人生俏夕阳的一段宝贵且难忘的时光。

尤以“经纬百家”网群诸位文友相扶相携的情怀,豁达、包容、平视、率真的处世之道,不能不让人亲佩。

素不相识的眼力过人,相恨见晚的倾心交流;老友的热情有加,平易亲和的豪放,以及以文会友的秉持等等,让我相拥怀中,感慨不已。

我会乘势前行,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分享快乐,把握当下,欣赏一路风景。

随着中国邮政快递将2024年6月下第12期总第564期《老人春秋》样刊送达。夲期“银发驿站.创作园地”我的作品“故乡的竹林”首发该刊,幸运连连。

我的《岁月印记》文集的开篇正是“故乡的竹林”,恰如春风,令人欣慰!

适逢其时,谨向《老人春秋》编辑王颖、关心关注、相扶相携的文友老师们顺致谢意。特别是相见恨晚的文友、球友张凡先生预言的见证,彰显出过往职业素养的了得!佩服了。

以文会友,情趣盎然;心得交流,体会借鉴。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的内心充实平和,甭管你的起点在哪儿,只要心里揣着梦想,有勇气追,有决心拼,总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把自己的那份光芒照得亮堂堂的。

人生百态皆如梦,

唯有热爱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