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门前水,家家屋后竹。”童年时期的许良下水磨村,素有太行山下小江南之美誉,竹林环抱,水韵清雅的村庄,也曾留下清代乾隆皇帝巡游驻跸的一段美好的传说。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乾隆帝奉皇太后并率新册皇后一行巡游河南崇洛,进入河南以后由巡抚鄂容安陪同,经彰德府(AY市)幸精忠庙,驻跸百泉(辉县北)。于九月望月过清化镇直奔月山宝光寺(月山寺)而来。在月山寺游览一天一夜。翌日,乾隆皇帝侍奉太后并率皇后一行人离开宝光寺,沿竹林一带的村庄游览,于当晚驻跸竹邬郡(博爱许良一带)司竹监(管理竹子的机构)。
话说乾隆帝从月山寺前往竹邬郡(许良镇),当行至竹邬时有前站探马来报,说竹邬西南下水磨村西北两里地有齐家庄,庄主齐大王手托石碾滚跪地讨封。
乾隆帝细问得知,齐家庄在竹林丛中,庄主齐大王是个力大无比、打劫、残害周围百姓的响马。周围百姓迫于他的淫威,总结出了“任走十里荒,不走齐家庄。”的顺口溜,以表示内心对他的厌恶与恐惧。
乾隆帝明白这个人是个大祸害,向马前卫士耳语了几句,继续前行。
当行至许良一家庄岔路口时,果见齐大王领十多个随从,单手托举碾滚跪地讨封,一副天老爷第一他第二的傲慢神态。
乾隆帝冷笑一声,用不屑的口吻说道:“听说你力大无比,那么,朕的四大卫士,你随边拉下一个就算你赢!他的位置由你补缺。”
齐大王心中大喜过望,遂将手中石滚抛出三米开外,然后大摇大摆走上前去,前后看看,挑了一个最瘦的护卫,准备将其拉下马来。
谁知他刚一伸手,瘦护卫便顺势抓住他的一只胳膊把他抛上数米高空,待到头朝下落下的时候,两手抓住他的两条腿一用力,将他活生生撕成两半,一扬手扔在地上,看到这里,跟随齐大王的武士全都落荒而逃,一哄而散了。
乾隆帝眼都没眨一下,挥手继续南行,不到二里来到下水磨村西头饭铺,早有贺氏族长和保长乡丁在此拜迎圣驾。
听说乾隆皇帝杀死了齐大王,大家三拜万岁为民除害,给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乾隆帝下马,扶起百姓,示意后卫人士,分兵扎营村西北齐家庄南边,以防齐大王的残渣余孽贼心不死,夜间骚扰。
后卫一部分人马在下水磨村西北,齐家庄村东南刚种的麦地里安营扎寨,注意动静。待到夜半时分,只见齐家大院火光四起,人声嘈杂乱作一片,长工、丫环纷纷携东西逃跑,齐家庄侍卫在下水磨扎营的35亩土地被后人称为御营地。
贺氏族长恭迎乾隆皇帝及太后皇后等入驻贺家院子。
村中间,路北深处有贺家两座宅院,东院和西院。两院基夲一样,都是三进院,前院有大门,南屋三间,东西厢房三间。进二门,北屋三间,两厢房各三间,后院三间北屋。整个两院设计严谨,布局合理,建筑精细。
据说,乾隆帝居住在东院中庭东厢房,其他人等则居住西院。
乾隆帝住下后,东院主人贺光阳和弟弟贺光先忙前忙后烧水、沏茶。
乾隆帝喝下第一口茶,勉强下咽,龙颜不悦。
贺家兄弟随及又换了一种茶叶,乾隆帝尝过,依然眉头紧锁,停杯于桌。贺家兄弟急得手脚无措,情急之下,住前院西屋的贺光阳突然想起春天的时候,有一个买竹货的北方商客,生意没谈成,放下一包茶叶便走了,他走后,贺光阳以为也就是普通茶叶,就随手放在柜里,此时的他,忽然灵机一动,何不一试。他连忙跑到屋内,从柜里取出尚未拆封的茶叶,打开一看,纤细的茶叶让他眼前一亮,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色泽入眼,精心泡好,随及呈上让乾隆帝品尝。此时的贺光阳心绪不宁地等候在门外,在得知龙颜大悦,贺氏兄弟长出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道:“谢天谢地!”他心中纳闷不已,思前想后,不解个中滋味,难道是上苍的眷顾恩施?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在他88岁的一生中,共写下4万多首诗,如此算来,每天最少要写1.5首诗。
下水磨这个竹林水乡,傍晚时分,月色迷人。乾隆帝在书桌前铺开的宣纸,准备完成每日的心修课——写诗。
可就在这时,一阵杂乱的蛙鸣传来,打乱了他的思绪。
原来,在院子后边不足六七丈远,有一个呼应风水的贺氏祖茔莲花池,不足一亩大,池内有众多的青蛙、蛤蟆,就是它们此起彼伏的唱合声,打乱了乾隆帝思路。眉头紧锁的乾隆帝大手一挥,说了声“你们就不能不叫?!”
随从听后马上出门处理,不多时返回屋内,已经听不到青蛙、蛤蟆的叫声。
乾隆帝静下心来,略一思索,提笔写下了诗两首:
《驻跸竹邬》
其一
竹邬覃怀胜,清秋税六掺。
筠篁突其澳,风景似江南。
引水村舂熟,垂林野实甘。
惟应与休息,循吏熟庞参。
其二
盈耳闻萧籁,延晞无翠虬。
更无尘可避,惟与群为谋。
林间黄花放,澄临碧水流。
毡庐移顿屡,是处占清幽。
从此之后,下水磨村的莲花池内,再也没有出现过青蛙、蛤蟆的叫声,看来,动物界对人类皇帝的旨意也是心领神会的。
270多年过去了,御营地的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莲花池的蛤蟆——不叫唤,也成为当地有名的一句歇后语;传说中乾隆皇帝住过的小院,依然存在,尽管有坍塌,但主屋依然挺立未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