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普惠金融大发展 信用建设要跟上
当前,中国信用保险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但和大多数险种一样,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之时,国内保险业的体系必须被健全起来。同样,当前看似如火如荼的小微金融在未来也很有可能会遭到来自各方竞争对手的冲击,规范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对于外资企业,本土企业更适合做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不过,普惠金融企业也许并不愿意为上述相当一部分人群提供服务。
因为普惠金融企业所服务的对象需要满足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这些对象能够在使用资金之后及时归还,正因为如此,所谓的“普惠”金融很难成为真正的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一种金融形态而非慈善产品,推出普惠金融业务的企业,一是为了通过普惠金融业务获得经济利益,二是为了通过普惠金融业务获得更多的个人数据,三是为了让自身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普惠金融,尤其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普惠金融,必须区分其服务对象,简单来说就是“救急不救穷”。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愿意救急,因为“急”可能是暂时没有钱,所以不得不到处找人借钱去完成某些事情,待事情结束或某时间点到了,借款能够连本带利回到贷款人手中。但如果将钱借给长期都会没钱的“穷”人,即便用再强硬的合法手段要求对方还钱,也无济于事,因为对方是真的没钱。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急”都要去救,只有符合普惠金融企业的客户定位的人,才能在自己处于“危机”之时,向普惠金融企业寻求帮助。
和以往的线下金融不同,普惠金融业务更多在线上操作,在线上判断借款申请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自然不同于以往费时费力、高成本的老办法,大家耳熟能详的征信、大数据就是线上判断申请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收集的数据判断申请人的信用是否过关、能批多少额度。
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撑,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也是大多数普惠金融企业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判断的唯一手段。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不良率一直是其发展的痛点,因此,控制不良率和风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拉黑”,即有的借款申请人信用达不到金融机构的借贷门槛,金融机构就会拒绝其申请,以防借出去的资金再也收不回来。
据了解,每个在美国拥有合法居留权的人都会领到一张唯一的、终身有效的社会保障卡,这张卡内记录的信息包括银行账号、税号、信用卡号及社会医疗保障号等,并会将每个人的各种信息都记录在内,如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与税务、保险、银行打交道时的信用状况等,一旦某人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之后便会受到一连串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风控压力相对较小。
如果没有信用体系,别说不法分子,任何贪图便宜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榨干”金融机构。我们现有的信用体系主要以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为主导,配合相关公共部门的数据库,其覆盖面也不够广,因此有可能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其征信信息也不会被体现出来,这难免就会催生出个别胆大妄为的“蛀虫”。所以,只要和金融相关的行业,都需要将信用体系的建设摆在关键位置。
在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大数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机可以分析出人们的信用情况。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每一位客户做到“知根知底”,通过已获得的信息,为人们“定制”符合其标准的精准金融服务。
在数字经济时代,日益成熟的大数据体系使个人信用情况越来越清晰、透彻,但数据并不是万能的,个人信用不符合标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不可靠。例如,有的人从未出现过欠费不缴的情况,但因为其从未使用过信用卡,或是从未使用过某App,所以相对应的信用评估等级就不高,想通过信用获得贷款便成为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便是当前推进普惠金融的难点之一,原因就在于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尚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