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大学生品味经典与聆听讲座
- 王仕勇 陈松 刘富胜主编
- 2698字
- 2021-03-12 17:37:24
品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作者:卡尔·马克思
文献简介:本文是马克思为1859年6月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一篇序言。序言的篇幅虽短,但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首先,马克思回顾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概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唯物史观是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法。其次,马克思着重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层层决定、层层反作用所构成的两对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论证了社会革命在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品读者:2016级金融数学 2016106138 潘禹姣
记忆最深刻的经典金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品读心得体会: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意识关系,而且“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改革。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一切先进的阶级和人们总是热心发展生产力,而一切反动的阶级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一切阶级、政党、派别是革命的、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落后的的根本标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其中的主要观点有: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是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原因。但是,这绝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合了,它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而这个客观条件,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马克思在经过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之间的一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决定消费、分配和交换。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忘记它们反过来对生产的影响。“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积聚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消费的需要决定生产”。总之,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在大一时的政治经济学课程里便接触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理论,也了解过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的辩证关系,但当时只记得这个结论,并没有对具体的细节有过丝毫的了解,如今,借此机会,我学习了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在巨人的思想中穿行了一回。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从学习法律专业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用他的话说——“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谈到法的关系时,马克思说:“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这让我感受到马克思做学问的严谨性。
马克思冒着被驱逐出境的危险,坚持揭露资本主义的种种病态和这个社会所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说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在他的不懈努力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此诞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前人的哲学智慧和思想光辉,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独特的作用。哲学并不是空洞乏味的,思想也并不是深奥而脱离实际的,循着前人的脚步,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这个世界。而马克思带给我们的不光是正确的思想道路,他还教会我们一名学术研究者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即善于思考,深入研究,具有非凡的探索精神,从各种现象中总结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人类的现状,不盲从,不畏世俗强权,坚持真理。我们应从前人的经验中明白,生而为人,总要有坚持的理想并为此不懈奋斗,保持严谨的研究态度,不屈服于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指导教师: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