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有感

作者:卡尔·马克思

文献简介:本文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文章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证明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翻版,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强调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动偏斜学说的深刻意义,批判了各种对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的曲解和攻击,阐述了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


品读者:2016级人力资源管理二班 2016032212 李慧

记忆最深刻的经典金句: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地献身于哲学的人,用不着久等,他立即就会获得解放,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

品读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最近阅读了《马克思全集》的部分文章,从中受益匪浅,其中《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令我记忆深刻。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是马克思的博士毕业论文。马克思是在获取了柏林大学的本科学位后,但未参加耶拿大学博士论文答辩的情况下,以该文章得到了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并破格获得了博士学位。这篇文章体现了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想,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让我引用百度百科关于这篇文章的概括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文章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证明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翻版,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强调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动偏斜学说的深刻意义,论证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论证了自由的个人在对周围现实的关系上应采取的积极态度。文章高度肯定了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了各种对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的曲解和攻击,批判了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文章也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缺点,并批评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哲学的不正确态度”。《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彻底的无神论倾向,还体现了马克思反对因循守旧的学说。

这篇文章不仅是我们学习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基础,还对我们现在以及以后的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文章介绍了马克思论文的对象——希腊哲学。马克思着重提出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使论文的对象一目了然。其次,马克思以旁观者的角度向我们传达了他人对伊壁鸠鲁的看法,即“伊壁鸠鲁作为一个自然哲学家,仅仅是德谟克利特的剽窃者”。最后,文章循序渐进,表达出马克思本人对二者的自然哲学的不同态度,他分别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存在很大差别的主要观点。文章全篇思路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足,极具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未能参加论文答辩仍凭借此篇论文破格获得博士学位的原因。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精华,这篇文章值得我们深究;同时,作为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更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借鉴。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细微差别。

首先,无论是关于人对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及其应用,还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观点都是截然相反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主观的,真实的原则只有原子和虚空,一切别的东西都只是现象。一方面,他认为:“感性现象不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客观现象,而是主观的假象。”另一方面,他认为:“感性现象是唯一真实的客体,……这个真实的东西是变化着的、不稳定的,它是现象。”这样,他陷入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由此可见,德谟克利特并没能摆脱二律背反。相反,伊壁鸠鲁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道者,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知觉。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将个体感觉当作唯一真实的东西,从而突出了个人主体性的至上性。对伊壁鸠鲁来说感性知觉是标准,客观现象又符合于感性知觉。

其次,两者对待哲学和实践的态度完全不同。德谟克利特并不满足于哲学,而是重视实践。他注重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实证的知识,四处学习、不断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但由于他对感觉持有怀疑态度,最终因对知识感到绝望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而伊壁鸠鲁却满足于哲学并且感到幸福,轻视实证科学。这篇文章中,“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地献身于哲学的人,用不着久等,他立即就会获得解放,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令我记忆深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有些时候“规矩”也会成为我们的束缚并且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从伊壁鸠鲁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不应该耽误了对哲学的研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享受幸福,一定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哲学、服务于哲学并刻苦钻研哲学。

最后,两者对表现思想同存在的关系,偶然性和必然性有不同的看法。德谟克利特承认世界的必然性。他注重考察自然,注重必然性,把必然性看作现实性的反思形式,必然性是命运,是法律,是天意,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万事万物的主宰。因此,他表现为一个严格的决定论者。而伊壁鸠鲁认为世界是偶然的。他更加注重偶然性,他认为“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同时必然性是不容劝说的,相反,偶然性是不稳定的。所以,宁可相信关于神灵的神话,也比当物理学家所说的命运的奴隶要好些”。“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个必然性。通向自由的道路到处都开放着……”这明确表达了伊壁鸠鲁非决定论的思想。

从这篇著名的博士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旁征博引,例证头头是道,可见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同时,他并没有被其他所谓的“大家”思想所同化,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反叛精神,注重对自由的追求,为伊壁鸠鲁“平反”,赞同他的观点,充分肯定他的自由观,而且有理有据,使人信服。正是马克思对自由的永不停歇的追求,才使得马克思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献身,完成了为无数热衷于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学者们所高度赞扬的实践转向,为全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珍惜这得之不易的精神财富,学习并宣扬马克思这种敢于追求自由、不懈钻研哲学的精神,解放思想,并且加以实践,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同时,我们也应该博览群书,辩证地汲取书中的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众多的书籍中汲取养分,做一名有志青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刻苦奋斗!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的题目,这上面提到了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党根据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获得的最新成果。通俗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代在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迈入了新时代,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GDP增速稳居世界第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年轻一代,我们也应该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指导教师: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