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经络辨证需与辨病相结合

在针灸临床中,辨证结合辨病是必要的。辨证,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证候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机、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辨证的过程,就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取得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变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完整的中医诊断应包括辨证与辨病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辨病的涵义亦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大。辨病是对疾病整体本质和发病全过程、病变规律的认识。针灸临床的辨病,应包含中医对病症的认识和西医对疾病的诊断。西医注重微观局部,诊断疾病多借助于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西医的检查手段,可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和发展,可为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参数和依据,这对准确的辨证和全面认识疾病,是大有裨益的。如中风中经络,患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脉弦滑,苔白腻。如果参考CT(或MRI)影像学检查,可提示是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RIND),这对于辨证施治和预后的判断,都很有帮助。再如风湿痹,辨证为热痹的患者,起病急骤,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伴有发热恶风,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参考实验室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类风湿因子测定、血清尿酸测定等项目检查,可有助于鉴别痛风性关节炎或是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这对预测疾病的传变和转化;治疗措施的选择与辅治;饮食的禁忌与调养;预后的评估和判断,都有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我科住院部近10年来以腰腿痛为主症收治的患者中,经CT或MRI检查,有9例提示腰椎出现溶骨性破坏,确诊为癌症骨转移。有3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及早地明确诊断,有利于尽快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要全面系统地掌握针灸临床的辨证与辨病,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提高对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针灸医学现已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针灸医学应当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使之成为既保持中医理论体系又充满着现代科学内涵的现代针灸学。
试通过临床病例,论证经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必要性:
例1
颈椎病(项背痛)
张某,女,52岁,干部,1992年11月25日初诊。
颈项疼痛三年余,双手指麻木半年,加重1月。患者于1989年5月上旬出现颈项部疼痛。1989年3月18日某医院X线摄片示:“C 5-7骨质增生,C 6轻度楔形改变,双侧颈椎间孔变形、变窄”。经对症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其后每因寒冷、劳累反复发作。1992年5月出现双手指麻木。1992年11月5日我院X线摄片:“C 5-6椎体退变伴椎间盘病变。”1992年11月中旬因气候寒冷致项背疼痛加重,双臂及手指麻木而收治。
查:
沿督脉风府至大椎压痛,足太阳膀胱经天柱至风门条索阳性物,手太阳经秉风、曲垣、肩中俞、肩外俞,手少阳经天髎,足少阳经风池、肩井,压痛并扪及皮下条索状结节。屈颈仰头试验(+),转侧回顾试验(+),击顶试验(+),颈神经根牵拉试验(+),前斜角肌揉压试验(+)。1992年12月19日CT检查:C 6椎体变形,上下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消失,C 5-7椎体骨质增生,骨性椎管变窄,C 5-6,C 6-7椎间盘膨出,压迫硬膜囊。舌淡红夹青,苔薄白,脉细弦。
经络辨证:
颈项疼痛三年余,因气候寒冷致项背疼痛及双臂及手指麻木加重。舌淡红夹青,苔薄白,脉细弦。证属:寒湿凝滞,脉络痹阻。病位:督脉,足太阳,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经。
诊断:
颈椎病(项背痛)。
治则:
祛湿散寒,疏经活络。
治疗:
处方:脊椎九宫穴,中宫C 5-7,坎离宫热针;配穴:天柱、坤柱、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天髎、秉风、大杼、外关、八邪。每次3~5穴,虎交战手法;风池、曲池,次1穴,山火手法。治疗6次,项背疼痛明显减轻;12次后。双臂及手指麻木基本消失;治疗36次,上症状及体征消失。两年随访,疗效巩固。
按: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所云:“得炅则痛立止。”故选用热针;风池,曲池烧山火手法;疏经通络,行气止痛。
例2
痛风(痛风性关节炎)
曹某,男,46岁,经理,2008年7月14日初诊。
患者经常饮酒,嗜食肥甘厚味。昨天暴食海鲜,夜间突发双下肢 趾及跖趾关节、踝关节红肿疼痛,痛不可触,局部灼热,得冷稍舒,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化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2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400单位,类风湿因子:阴性;血尿酸;0.96mmol/L。
经络辨证:
经常饮酒,嗜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蕴。热为阳邪,湿性重浊黏滞,湿热壅滞关节、经络,故见红肿疼痛;热盛伤津,故心烦口渴,得冷稍舒。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象。“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内”。脾主运化,湿热阻络,故痛不可触;血尿酸增高,提示痛风。证属:湿热蕴结,脉络痹阻;病位: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经。
诊断:
痛风(痛风性关节炎)。
治则:
清热利湿,疏经通络。
治疗:
处方:三阴交、然谷、太冲、公孙、足三里、大椎。针刺泻法。针治3次后,红肿消退,疼痛明显减轻,针治6次后,疼痛消失,症消病愈。
按: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恶湿”。脾主运化,脾胃相表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络穴,二穴共用健脾胃,清湿热,然谷为足少阴肾经荥穴,滋阴清热,太冲为肝经原穴,清肝降火,清下焦湿热;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会,清热化风祛湿。化验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措施的选择;饮食的禁忌与调养;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参考价值。
例3
中风中经络(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
贾某,男,62岁,干部,2007年11月22日初诊。
右侧肢体活动不遂22天。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波动在180~135/120~95mmHg之间。2007年10月31日晚饭时喝酒半杯,饭后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头晕痛,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謇涩,神识恍惚。急送某医院,CT检查:左侧丘脑部有一块高密度影,最大径线2.0cm×1.2cm;双侧基底节区点状低密度灶。提示:左侧丘脑区脑出血渗入侧脑室;双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经对症处理后,病情稳定,言语不利,右侧肢体偏瘫。
体查:
神识清楚;右鼻唇沟浅,人中沟、颏唇沟左偏,口角左㖞下垂,说话成句而表达不全,右上肢肌力1级,手臂可前后略摆动,手指不能自主屈伸,右下肢肌力2级,髋关节可摆动平移,足下垂、内翻,右足趾不能自主活动。右肱二头、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右膝腱反射亢进,右巴宾斯基征(+)。左脉弦滑、右脉细弦,舌质暗淡,苔白根腻。
经络辨证:
高血压病史10余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饮酒令肝阳化火,血气并走于上,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病位:足少阴,足厥阴,脑,督脉,任脉,冲脉。
诊断:
中风中经络(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
治则:
祛风蠲痰,活血通络。
处方:
头针:益脑十六穴;舌针:心穴、肝穴、肾穴、脾穴、中矩、海泉、金津、玉液、咽喉、上肢穴、下肢穴,每次4~6个穴。循经取穴:风池、廉泉、地仓、颊车、迎香、人中、承浆、肩井、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八邪、髀关、伏兔、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环跳、阳陵泉、悬钟、足临泣、肾俞、大肠俞、秩边、殷门、委中、昆仑。辨证施治,每次8~12穴;风池、曲池、髀关、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大肠俞、委中,选用龙虎升降手法,其余腧穴平补平泻手法。针刺12次后,右上肢肌力增至2级,右下肢肌力3级,可在搀扶下室内活动,针治36次后,说话较慢,能完整表达意思,能扶杖户外散步。2008年4月28日,共治疗76次,疗效评定:积分25分,基本痊愈。2008年12月随访,血压130/90mmHg,言语清晰,肢体运动、感觉正常,唯右手指精细动作不够灵活。
按:
《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经抢救后,脏腑功能渐复,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故言语不利,右侧偏瘫。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取益脑十六穴,通调督脉,振奋诸阳经气,起到充实髓海、健脑益智之效。益脑16穴:①囟门前三针:前发际上1寸,水平旁开1.5寸,计3穴;向前平刺0.5~0.8寸。②枕骨后三针:后发际上2寸,脑户下0.5寸,水平旁开1.5寸,计3穴;向下平刺0.5~0.8寸。③头颞左三针:头颞左侧,角孙穴上2寸,水平旁开1.5寸,计3穴;向下平刺0.5~0.8寸。④头颞右三针:头颞右侧,角孙穴上2寸,水平旁开1.5寸,计3穴;向下平刺0.5~0.8寸。⑤巅顶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5寸,计4穴;向百会方向平刺0.5~0.8寸。以上16穴,可根据瘫痪部位选择取穴,亦可全部取穴。针刺方法:用29号或30号1寸毫针,针与头皮成15°角沿皮刺入达帽状腱膜层,快速捻转6次或9次,留针30分钟。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面而走空窍。……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故舌针具有醒脑益智、通关开窍、补益心脾、调和气血之功。合以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疏经通络,濡养经筋,调补肝肾,强筋壮骨。诸法合用,相辅相成,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