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氏针灸经验集(第2版)
- 管遵惠
- 5106字
- 2020-08-29 07:59:59
第八节 经络辨证须有整体观念
运用经络辨证,要有整体观念。必须注意经脉、脏腑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规律。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分析证候的演变过程;经络辨证,除了指出经脉脏腑所属的病症外,还应分析其寒、热、虚、实的证候属性,辨别标本;以及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这就必须同时运用八纲、气血等辨证方法,才能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更加全面细致,这样才能体现出辨证论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辨证论治是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经络辨证是针灸临床的主要辨证方法;经络辨证须在中医学的整体观指导下,才能正确的灵活运用。
一、中医整体观念理论体系的核心论点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理论认为自然界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之气和脏腑之气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乎于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的运动,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同时,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内经》把人体的脏腑组织与自然界的有关事物密切联系起来,形成“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体系。《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1.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
《内经》理论体系将组成形体的各种脏器,按其功能特性,概括为五脏、五(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并按它们功能活动联系的规律,分别构成了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体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它们之间通过经脉的属络沟通,气血的通达,进行着调节和控制,从而维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构成一个生命活动的整体。
2.“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
五脏功能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密切联系着。四时(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由于风、暑、湿、燥、寒五气分别为五时主令之气,所以形成一年气候的温、热、湿、凉、寒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促使了生物生、长、化、收、藏的发展,故而《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五位,即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亦称五方。五方五气既相互资生又互相抑制,促成了一年四时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内经》提出的“四时阴阳”理论。
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相互收受通应,密切联系着的。不仅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影响,就是一天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也产生着明显的影响。一般病症大都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病情变化。这说明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以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处应五时五气的联系方法,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形成《内经》理论体系的结构系统,反映出《内经》理论体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一理论体系,为经络辨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经络辨证需遵循的八个理论观点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运用经络辨证施治的过程中,需遵循参考《内经》相关的八个理论观点:
1.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夏三月,此为蕃秀。秋三月,此为容平。冬三月,此为闭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自然界按四时节气,遵循生长收藏的规律,呈现着周期的变化,如能顺应这个规律就能不生疾病,延年益寿;如违背了阴阳之道,必然病灾丛生。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2.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点
《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明确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如人的脉象以四时相应,呈现春弦、夏钩、秋浮、冬营的变化,即是人体气血与天地变化相应的表现。《标幽赋》说:“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指出了针灸治疗需因时、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3.经络气血周期变化的观点
《灵枢·营卫生会》篇提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灵枢·营气》篇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注于足阳明……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说明营气行于经脉之中,按照十二经的走向,从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顺序循经流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4.生理、病理昼夜变化的观点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人体的阳气随着昼夜的变化,存在着生、长、衰、藏的规律,病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5.气血拟水,如潮涨落的观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五俞、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经水》篇说:“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奇经八脉考》云:“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这说明人体气血犹如江河水流,有着盛衰、涨落的特点。
6.气血按时循经流注的观点
子午流注理论认为,经脉气血流注,始于肺而终于肝,而气血运行是按时循经流注的,气血运行的时序,始自寅而止于丑,如此循行往复,环注不息。十二经脉脏腑气血流注的时序是: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7.脏腑经络、腧穴相互制约生化的观点
《灵枢·本输》篇说:“肺出于少商,为井木,大肠上合于手阳明,出于商阳、为井金”。《难经·六十四难》曰:“阴井木,阳井金……。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提出了阳柔相济,制约生化的观点。
8.经络气血盛衰开阖的观点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当刺包络之荥……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输……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经络气血,如潮涨落,按时流注,有盛有衰,腧穴经气,有开有阖,开时隆盛,阖时渐弱。《标幽赋》曰:“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遵循气血盛衰,穴位开阖的规律,按时开穴针灸,就能够“伏如横弩,应若发机”,获得穴少效捷的治疗效果。
三、整体观念是经络辨证的指导思想
试通过临床病例说明整体观念在经络辨证针灸临床中的运用:
例1
眩晕(高血压)
赵某,男,56岁,干部,1960年4月8日初诊。
1957年6月始感头晕,经检查发现高血压。服药后好转。自述近年来眩晕,腰酸腿软,耳鸣如蝉,手心烦热,头昏胀痛,注意力不集中,神乏体倦。坚持服药半年,遇劳即发,病情反复。检查:血压:170/110mmHg,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弦细。胸透:两下肺纹理粗乱,心脏左心缘向左下增大,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延长及弯曲。眼底:视网膜小动脉硬化。尿常规:蛋白(+)。西医诊断:高血压。
经络辨证:
面色潮红,手心烦热,腰酸腿软,神乏体倦,舌红少苔,肾阴虚之征;眩晕,头昏胀痛,注意力不集中,耳鸣如蝉,脉弦细,肝阳上亢之候。患者年逾5旬,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不利而发病。证属:肝肾阴虚,虚阳上浮,气血失和,清窍失养。病位:肝、肾、脑。
诊断:
眩晕(高血压)。
治则:
平肝益肾,育阴涵木,濡养清窍,益脑定晕。
治疗:
处方:百会、风池、太冲、太溪、然谷。针法:百会用《内经》“合谷刺”,结合捻转泻法,并泻风池、太冲,以柔肝潜阳;太溪、然谷行补法,用以填补肾精,滋水涵木,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其后每次诊治,均评脉查舌,四诊合参,随症取穴。针治18次,血压降至146/84mmHg,腰酸腿软大减,头目清爽,寐宁纳佳,尿常规化验,正常。共治疗60余次,血压稳定在130/86mmHg左右,自感体健如常。至1967年随访,仍健康无恙。
按:
《灵枢·经脉》篇:“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交会于巅”。《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藏精,生髓,通于脑。《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虚,髓海空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故治以肝、肾、脑。
例2
缺乳(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杨某,女,30岁,售货员。1985年3月25日初诊。
患者足月顺产一女婴,产后三天下乳,乳汁分泌偏少。产后28天,因婆媳口角后,负气不进饮食,二天后乳汁全无。经调解和好后,虽频进补益之品,但无乳汁分泌。查: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自述心悸纳少,畏风怕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经络辨证:
患者负气不进饮食,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乳络不通,故缺乳。证属:肝脾失和,营血不足,化生无源,气虚乳少。病位:足阳明,足厥阴,冲脉,任脉。
诊断:
缺乳(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治则:
疏肝健脾,补益气血,通经下乳。
治疗:
取穴:曲池、膻中、期门、少泽、足三里、太冲。针刺补法,针后艾条雀啄灸膻中、乳根20分钟。针灸2次后,有少量乳汁分泌,4次后婴儿能吸吮少量乳汁,治疗6次后乳汁基本充盈,并有时乳汁外溢。1985年8月24日产后6个月随访,婴儿主要靠母乳哺育,每日加半磅牛奶辅食。
按:
《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内廉”。乳房为胃经所过,肝经所主;乳汁由气血化生,资于冲任。情志抑郁,恚怒烦恼,肝失调达,气机不畅,经络涩滞不通,乳汁运行不畅;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不进饮食,气血亏虚,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因而导致缺乳。期门、太冲疏肝理气,曲池、足三里补益气血,膻中、少泽益气通乳,故能收到下乳之效。
例3
中风中经络(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
王某,女,28岁,农民。2005年8月22日初诊。
突发性剧烈头痛、呕吐、并神识迷蒙2天,双下肢瘫痪、不能行走16天。
患者素家庭不和,发病前与家人口角暴怒,负气下田劳动,劳动中突感枕后部剧烈疼痛,呕吐,昏仆不省人事,颈项强直,肢体强痉拘急,急送某医院抢救,经对症治疗后,神识转清,后遗舌强言謇,双下肢瘫痪,站立时向后倾斜,搀扶行走时呈醉汉步态。舌质暗淡夹瘀,苔白腻,脉弦滑。
检查:
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增强,膝腱反射亢进,克尼格征(+),巴宾斯基征(+)。经穴诊查:肝俞、肾俞、阳陵泉、太冲,有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眼底检查:视网膜前片状出血,视乳头水肿。发病后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血性脑脊液,镜检见大量红细胞存在。椎动脉造影(左侧股动脉插管椎管内造影)片示:基底动脉显细,轻度右移,左侧血管迂曲纠缠呈网团改变,供血动脉增粗迂曲,深静脉隐约显现。
经络辨证:
暴怒伤肝,肝阳暴张,挟痰上扰,气血上逆,损伤脑络,髓海受损,风痰蒙蔽清窍,故出现头痛、呕吐、昏仆,不省人事。经抢救治疗后,神识转清;瘀血阻络故舌强言謇,下肢瘫痪,行走步态不稳。舌质暗淡夹瘀,苔白腻,脉弦滑,为风痰痹阻之征。证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病位:足厥阴,足少阴,脑,督脉,任脉。
诊断:
中风中经络(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
治则:
祛风蠲痰,活血通络。
治疗:
按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择时开穴配穴。处方:甲日巳时开穴:商丘,配取:尺泽、丰隆;乙日辰时开穴:阳溪、商阳,配取:伏兔、足三里;丙日巳时开穴:阴谷、然谷,配取:通里;丁日辰时开穴:阳陵泉、侠溪,配取:环跳、支沟;戊日巳时开穴:大陵,配取:太冲、百会;己日辰时开穴:支沟,配取:八邪、绝骨;庚日辰时开穴:商阳、阳溪,配取:足三里、陷谷;辛日未时开穴:太冲、太渊,配取:郄门、劳宫;壬日辰时开穴:侠溪、阳陵泉,配取:风池、人中;癸日辰时开穴:中渚、阳池,配取:肩髎、光明。
配合灵龟八法,按“灵龟八法六十甲子逐时开穴表”开穴配穴。辨证施治,治疗15次后,可独立蹒跚行走,语言可表达词义。治疗72次,五个月后,能独立行走,说话较慢,能完整表达意思。八个月后随访,生活能自理,可料理简单家务。
按: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患者情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横窜经脉,蒙蔽心窍而发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致瘫痪言謇。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配合开穴,调整和协调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诸经气血,用以治疗多经气血逆乱的中风病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