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1]

闻多素心人[2],乐与数晨夕[3]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4]

敝庐何必广[5],取足蔽床席[6]

邻曲时时来[7],抗言谈在昔[8]

奇文共欣赏[9],疑义相与析[10]

【注释】

[1] 卜:选择。宅:宅院。

[2] 闻:听说。素心人:心地纯洁朴实的人。

[3] 数晨夕:朝夕相处,共度岁月。数:计算。

[4] 从兹役:从事这件事,指搬家。

[5] 敝庐:简陋的房子。广:宽敞。

[6] 蔽:遮盖。

[7] 邻曲:邻居。

[8] 抗言:高声。无所顾忌地说话。在昔:往昔。

[9] 奇文:奇妙的文章。

[10] 相与:共同。析:分析,研究。

【串讲】

从前我就想住到南村,不是为了寻取吉宅,而是听说那里有很多心地纯洁朴实的人,乐得与他们共度朝夕。想这件事颇有些年头了,今天终于开始搬家。简陋的房舍何必太宽敞,只求放张床就够了。邻居间可以随时来往,大家放开嗓音谈论往昔的人和事。有奇妙的文辞时,大家共同欣赏,有疑难的义理时,大家一块儿分析。

【点评】

听陶渊明以一种淡然的口气,谈说着搬家这件事,真令人有些心驰神往。不求吉宅,而卜嘉邻,这种选择本身就说明了陶渊明追求实际,但这“实际”又是多么理想主义呀!“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质朴的言辞,表达出对淳朴生活的热爱。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物质欲求的减缩,换来的是精神空间的宽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审美的快乐和友情的和谐相交映,求知的愉悦和沟通的欢畅共生辉。此情此景,真可谓人生佳境。他追求的不是物质空间的豪华,而是精神空间的淳朴。移居的雅称是“乔迁”,“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他的乔木沐浴着淳朴的乡风,生长在精神世界。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说:“自古士之闲居野处者,必有同道同志之士相与往还,故有以自乐。陶渊明《移居》诗云:‘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又云:‘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则南村之邻,岂庸庸之士哉!杜少陵在锦里,亦与南邻朱山人往还,其诗云:‘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又云:‘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幽花欹满径,野水细通池。归客村非远,残尊席更移。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所谓朱山人者,固亦非常流矣。李太白《寻鲁城北范居士误落苍耳中》诗云:‘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又云:‘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岁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想范野人者,固亦可人之流也。”卜居有素心人为邻,是人生一大乐事也。而始倡此议的,正是陶渊明。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1],有酒斟酌之[2]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3]

相思则披衣[4],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5],无为忽去兹[6]

衣食当须纪[7],力耕不吾欺[8]

【注释】

[1] 过门:走进门去,指邻舍间的走动。更相呼:相互招呼。

[2] 斟酌:斟酒饮酒。斟(zhēn):往杯中倒酒。酌:饮酒。

[3] 辄:每每,总是。

[4] 披衣:披衣出门访友。

[5] 将不胜:难道不美好?将不:岂不。胜:美好,佳妙。

[6] 无为:不要。忽去兹:轻率地丢掉它。忽:轻率。兹:此。指这种生活。

[7] 纪:经营。

[8] 力耕:努力耕作。不吾欺:不欺吾。

【串讲】

春秋两季多有晴和的好日子,那时便登上高高的山岭赋几首新诗。邻里之间相互走动招请,有酒一起饮几杯。有农活要干时各自回家,闲暇时总会相互想念。想念时就起身披衣出门,说说笑笑没有个够。这样的生活之道难道不美好?不要轻率地将它丢弃。有关衣食的事当然要去料理,努力耕作的成果不会欺骗我。

【点评】

这首诗描绘出的,是一幅相当淳朴的农村生活画卷,它建立于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又散发着醇厚的人伦情味,离生活的实际也并不遥远。天气晴好又有闲暇时,就赋诗饮酒;农务忙起来,就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想念谁,就披衣出门走访;请喝酒,就过门喊一声;大家时时说说笑笑,永远也不满足。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简简单单的道理,说起来没有一点教训意味,却又饱含了人生的经验和智慧。数百年后,杜甫有一首《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也写乡居生活经验,也写邻里关系的亲厚无间。但整篇诗意在更显风雅中也更与真实的乡村拉开了距离。试比较“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只从一个“肯”、一个“隔篱”的用词,以及“更”与“有”的语态,你也可以感觉出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