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 闵维方 岳昌君 丁小浩
- 2765字
- 2025-04-18 20:33:21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分析模型
结合已有文献(陈良焜,2011),本研究提出一个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基本框架,并以此视角来剖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本研究提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包含两个层次,即认识层面和行动层面(见图6-1)。认识层面由对工作的预期以及对影响就业结果因素的认识构成,它是就业观念的直接反映。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逐渐形成了工作预期和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认识,它们既反映了个人对未来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看法,也反映了个人对自己求职能力和工作胜任力的认识。以往文献指出性别、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大学年级、所学专业、学习成绩、大学社团参与、来自正式或非正式渠道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就业指导工作、大学声誉,以至于一些宏观经济波动(如经济危机等)都会影响个人的收入预期和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认识(杨钋,2011)。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测量工作预期,即个人预期的毕业后起薪和可以接受的最低起薪(即保留工资)。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认识可以用“选择或确定工作单位的因素”来测量,类似于许申研究中提出的“职业特征的偏好”。本研究利用一个包含14项指标的量表分析了影响选择或确定工作单位的各个因素。

图6-1 研究框架
就业观念的第二个层面属于行动层面,它表现为具体的求职策略,由求职单位类型、求职花费和求职信息渠道三个因素构成。如前所述,求职策略是就业观念的间接反映。在求职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对求职单位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工作类型、职业岗位和行业的偏好。求职花费和求职信息渠道直接反映个人找工作的努力程度,属于求职过程的“投入指标”(岳昌君,2008),经常被用来反映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效率(岳昌君,2009)。本研究中利用一个包含10项指标的量表来分析个人的求职信息渠道,量表指标包括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信息等。
在本研究中,实际求职结果用实际月收入、实际就业单位类型和工作满意度来衡量。实际月收入是高校毕业生自我汇报的毕业后起薪。实际就业单位类型是高校毕业生自我汇报的工作单位类型。工作满意度是高校毕业生自我汇报的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
为了考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质量,本研究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横向比较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果的异同。基本分析方法是进行均值比较和显著性T检验,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在未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与本科生相比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果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除了简单的均值比较,本研究尝试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来分析不同教育类型对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果的影响。根据文献综述,本研究假设个人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果受到个体特征、就业信息数量以及高等教育类型(本科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见图6-1)。当因变量为连续变量时采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当因变量为定序变量时采用多元逻辑斯特模型,分析样本为应届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模型1)。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对就业观念(期望起薪和求职单位类型)影响的回归系数与高等职业教育对求职结果(实际月收入和实际就业单位类型)影响的回归系数,从而判断院校类型对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影响。
第二种方法是纵向比较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实际就业结果。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刻画出高职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质量。基本的方法是采用均值比较和显著性T检验分析考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果之间的差异,即以他们的就业观念作为参照系考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结果,通过比较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果的差异来判断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除了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尝试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讨论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对他们就业结果的影响。为此本研究提出一个简单模型(见图6-1):首先,个人和家庭背景特征、大学经历和学业表现影响个人就业结果;其次,就业观念的两个层面直接影响个人的求职结果,即就业观念的认识层面和行动层面影响个人找到的工作所能提供的待遇、单位类型以及工作满意度。根据文献综述,本研究假设个人就业结果受到个体特征、大学经历、学业表现和就业观念的影响(模型2)。当因变量为连续变量时采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当因变量为定序变量时采用多元逻辑斯特模型,分析样本为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回归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否对求职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此外,结合模型1中发现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就业观念的影响,我们可以推断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通过影响个人就业观念而显著改变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即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影响就业结果的路径。
二、样本和变量
自2003年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每两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至今已进行了五次全国范围的高校毕业生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调查时间为当年6月份。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求职过程、工作基本情况以及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经过多年来的完善和对问卷信效度的分析,问卷已经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岳昌君,2012)。本研究使用2011年毕业生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在18505个毕业生样本中,首先删除就业状况未知的129个观测值。其次,删除就业状态属于“待业、升学和其他”的8671个观测值。最后,删除高校名称未知的86个观测值和698个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样本,得到本研究的分析样本10220个[8]。样本包含4965个本科毕业生,5255个专科毕业生。51%的样本来自高职高专院校、26%来自一般本科院校、9%来自“211”院校、6%来自“985”院校,其余9%来自民办或独立学院。样本中男女生比例为51%和49%,农村生源约占39%。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就业观念。首先对调查问卷中“对就业影响因素认识”的量表进行了因子分析,该量表包括15项指标。因子分析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分别命名为“福利保障因子”“潜在收益因子”“个人发展因子”和“单位声望因子”[9]。各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8.9%。此外,对求职信息渠道的10项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提取出的2个公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49.4%。从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大致分为2类,即“学校单位网络和其他因子”和“亲朋好友和实习单位因子”[10]。本研究还对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保留工资、实际工作的起薪进行了处理,删除最低2%和最高1%或2%的样本。对求职单位类型和确定工作后的单位类型进行了降维处理,合并为三大类(政府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三资企业等)。
其他控制变量包括毕业生性别、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父亲教育年限、父亲职业、家庭收入)、大学经历(学习成绩排名、参与社团、院校类型)、高校提供就业信息数量(由高校提供的14种就业信息和服务的满意度加总得分)等。主要自变量的描述统计参见表6-1。分析可见,本科毕业生父亲的职业声誉较高、父亲受教育年限较长、家庭收入较高,本科生参与大学社团活动的比例较高。
表6-1 主要自变量描述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