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球化观念的困惑与挑战

全球化及其观念对中国的正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代中国无论是其国内发展战略还是对外战略,都表现出对全球化的认同、包容、推进的态度。但是,关于全球化的论争,对全球化的疑虑,以及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选择与定位等问题从来没有消失,它们始终伴随并制约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全球化到底是人类在全球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客观事实与进程,还是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及其新形式——全球资本主义?

在全球化认知中,最大、最尖锐的争论在于全球化是否就是资本主义化,甚至美国化。这一争论存在于整个国际社会,在中国尤为鲜明、突出。一位中国学者认为:“全球化以‘全球’视野转移和遮蔽了已经遭到批判的西方价值,并基于抽象的全球价值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散进行辩护”“作为学术话语的全球化与历史终结论始终是同谋的,它们都只是现实资本主义方式的一种需要。”[260]另一位中国学者忧心重重地指出:“我们不少号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和权威,在‘全球化’问题上,也是如痴如醉,跟在资产阶级蛊惑家屁股后面颠三倒四地瞎聒噪。在他们那里,‘全球化’既化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理论,也化掉了当今‘全球化——资本帝国主义化——美国化’的客观现实,还化掉了世界上一些并非马克思主义者,却有科学良知的学者的见解,只剩下一厢情愿的‘世界主义’和‘天下主义’。”[261]应当说,关于全球化的这种观念与认知在当代中国仍有一定市场,而这种观念与认知就成为质疑中国改革开放的潜在因素与力量。与上述鲜明批判性立场不同,更多的人对全球化的认知与观念处于一种多元、混沌和交织的状态中,既可以从全球化中体会到通信、交通、经济交往等全球性联系的加强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推动,又可以从全球化中感知到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同样也目睹着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相当多发展中国家发展境况的恶化,难以否认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所以,对全球化到底是什么,怎样评价,的确感到困惑。

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没有区分和处理好全球化观念与认知的两个层次,即哲学层次的全球化观念与现实层次的全球化观念。哲学层次的全球化观念是对全球化的宏观的、学理的认知与把握,它所关注的是人类发展趋势与走向。就此而言,最有标示性的指向就是人类整体性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加强。这是全球化的内核,也是与迄今为止人类所熟悉、所遵循的生存方式、社会制度、国际体制、价值观念的最根本性区别。这一内核、指向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是整体性的,并非仅针对或局限于发展中国家,西方特别是美国并不会因为它们主导着现实的全球化就可以避免或超脱。事实上,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优越感、领袖地位等内含的“国家中心主义”受哲学层次的全球化观念的冲击最大。所以,对全球化所展现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和共同性以及它们的不可逆转性,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恰恰在这个根本点上,人们的观念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实层次的全球化观念是对全球化的微观的、社会政治性的认识与把握,它关注的是什么主导全球化,谁在全球化中受益,全球化是否公正。于是,从这个层面上就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一,资本主导着全球化,资本流动的载体跨国公司主导着全球化。而资本及其跨国公司,无论就其来源还是在现实中的主导地位,都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其二,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主要制定与实施者,因而也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其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弱势或被边缘的地位,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所以导致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反映出全球化的不公正性。总之,现实层面的全球化观念关注的是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取向、全球化的非人性化、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与群体的冲突与纷争。这些观念与认识无疑包含着现实的合理性,对于审视和处理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政治与社会问题有警示意义。

那么,这两个层次上的全球化观念与认知如何协调呢?当前的现状是两种观念与认知的相互排斥。这种非此即彼,不宽容的态度与思维必须改变,否则只会加剧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实际上,全球化观念的两个层次的认知分别反映了全球化的两个角度,各有其真理性和合理性,只有同时从两个层次审视与把握全球化,全球化观念才是完整的、准确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理解不同的观点。认识上的分歧、争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弄清辩方的基本观点,从而使争论不在同一平台、基点之上,变成无的放矢的独白和情绪化的批判。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由于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认同哲学层次上的全球化观念,所以现实层次上的全球化观念并未成为主流话语,也难以主导决策。但是,随着国内收入差距的扩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状况受国际贸易、金融的影响日益明显,以及中国在世界面临的经贸摩擦、国家风险的严峻挑战,质疑全球化、质疑对外开放的声音会增强。因此,我们务必要完整地理解全球化。在哲学层次上,坚定不移地认同全球化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和共同性趋向;在现实层次上,要重视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倾向,以及其所造成的不公正、冲突等负面效应,采取得力、有针对性的政策予以克服,争取普惠、共赢。要避免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论断与认知,因为这种简单化的观念无法解释复杂的现实,尤其不能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性进步与发展。

(2)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坚定融入者和最大受益者,这一事实作何解释,带来了哪些问题?

现实的全球化是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从而也是西方受益最多、最大的全球化,任何否认这一基本事实的见解与做法都是错误,甚至别有用心的。但是,从这一事实和结论中不应简单地得出另一个推断: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会在全球化中受益,才会维护和捍卫全球化?遗憾的是,当代中国对全球化的认知明显受到这一推断的影响,并由此导致了对中国政府全球化政策及战略选择的疑惑、不解。

疑惑之一,既然现实的全球化有强烈的西方色彩与背景,为什么中国要坚定地融入全球化?中国之所以坚定地融入全球化,首先是因为全球化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新发展方向与趋势,从而要求我们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其次,融入全球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国内外资源和经验,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后,融入全球化可以成为现行国际体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成员,更好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促使全球化朝着更公正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不能因为西方主导全球化就拒斥全球化,那样,不仅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有损于中国的现实国家利益,也无助于克服全球化的弊端。所以,中国选择融入与推进全球化,不仅表明政治上更成熟,而且是极富理性、极有智慧的选择。质疑这一选择,恰恰是政治上不成熟,甚至是未摆脱意识形态化影响的表现。

疑惑之二,既然西方主导全球化,为什么中国会成为主要受益者,而不少发展中国家却在全球化中受损或被边缘化,难道是中国向西方作出了不应有的妥协,甚至成为西方的同谋?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恰恰表明全球化有其客观性,并非就是资本主义化。务必要懂得,现实的全球化是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并不等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技术、资金,寻求市场,以获得最大效益,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国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市场广阔,所以在全球经济的依存链条和联系网络中处于有利地位。正是这种客观的优势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条件。但除此外,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应对全球化的改革开放的路线,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全方位变革,从而使中国能够在制度、观念上跟上变化的时代,以创造性的工作为自身赢得了发展机遇。显然,正是这主客两方面的优势及其结合,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不少发展中国家或是客观条件不利,或是主观认识与努力不够,所以更多感受到的是全球化带来的损失与压力。总之,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绝不会主动放弃、让渡各种利益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但是,全球化毕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中国在全球化中所获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绝非西方的恩赐,而是中国理性应对,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的经验对世界各国都有借鉴意义。

(3)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地位与角色发生着什么变化,怎样理性地予以审视与定位?

全球化的动态性、过程性,影响着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状态,制约着各国对全球化的态度与选择。如前所述,由于三十年来中国在全球化大棋局中的有利地位,所以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三十年来,我们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在规模和影响力上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且愈来愈多地介入国际事务,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因此,其国际地位的提升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也正是由于这种迅速崛起的态势和被普遍看好的发展潜力,导致了“中国威胁论”“中国世纪论”“中国模式论”“中国责任论”等截然不同的国际评价与期待。那么今天的状况有何新的变化呢?

首先,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拥有的客观优势正在减少乃至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环境与技术标准的升级所导致的资金投入的增加,对产品科技含量的更大需求,这一切都使得以低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消耗,注重规模而忽视产品科技含量的粗放型经济难以继续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中国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严峻挑战,而实现升级必然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甚至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从而在一段时间内降低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受益程度。

其次,中国在经济总量上的超大规模以及正在积极推进的“走出去”战略,引起了各国的防范式应对。各国基于国家利益的维护,在汇率、金融、投资、跨国并购、产品质量、市场份额等各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导致近几年来频繁的经贸摩擦和国家风险。显然,这加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本,同样影响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收益。

最后,中国在加入WTO后与世界的更紧密联系,使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与世界的互动明显加强。由于中国在全球化中优势地位的改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互动的负面效应会相应加大。与此同时,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市场化取向,国内正在进行反思和必要的政策调整,以克服社会分化带来的动荡。因此,中国社会对全球化的认知与评价中,批评性、否定性的色彩有可能加强。

上述变化表明,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面临着更多的全球化挑战,从而也修正着对全球化的认知与评价。如果说,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没有也不应功利性地掩饰全球化的弊病,始终保持对全球化的理性批评;那么,今天,当中国有可能受到全球化更多负效应冲击时,也绝不应非理性地全面否定全球化,甚至作出拒斥全球化的选择。唯有理性地、准确地、全面地理解全球化,才能在不断融入、应对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中国也为世界开辟走向光明未来的道路。

中国已是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一员,中国在人口、地域、经济总量上的超大规模以及可预见时期的持续经济发展势头,把中国向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推进,从而客观上要求中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思考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定位。显然,在全球化导致的世界大变革的背景下,在中国社会全方位的改革与转型的历史时刻,认识自己,定位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历史性课题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要在这一课题面前找到满意的答案,就必须对全球化及其观念有更精深的理解,更本质的把握。这就是全球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别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4期。同时收入200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王逸舟主编的《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周年》

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