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雏凤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卷一(咏而归国学新秀丛书)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2416字
- 2020-08-30 02:09:26
三、 庄子工夫论的现实启示
庄子工夫论的重点在于践履心之修养,如何对待万物,如何在各种诱惑纷至沓来的人间世中安身立命,又如何返归和保持一颗纯净无累的心,这都是庄子对于心的关怀。无论人们如何争论,或言庄子的哲学为对时代失望后消极的避世哲学,或言其为出淤泥不染而退避山林的隐世哲学,或言其为做足减法摒除一切负累的忘世哲学,庄子对心灵上极度自由和逍遥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钱穆云:“庄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观,其实是乐天的。初看像淡漠,其实是恳切的。初看像荒唐,其实是平实的。初看像恣纵,其实是单纯的。” (注:钱穆:《老庄通辨》,11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
整部《庄子》初读来好像是漠漠然的极度理想化的恣意之作,但细品之后,庄子那些之于生命意义上暖人心的终极关怀,在任何时代都应该受到世人的尊重,并且从中获得启示。庄子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相去两千多年,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人们的心灵又何尝不是为物外所限制,又为死亡而感到困惧,多少人在俗世的争辩中郁郁寡欢,又有几个人可以超越形体上的美丑而直面心灵呢?与古人相比,我们处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下,本该获得思维上的拓展,无论对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应该用更为达观的视角去审视,但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群体与群体间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也逐渐趋同,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上的唯成功化,人们的幸福与成功画上了等号,而判别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变得同一,对财富、地位、事业的追求时时刻刻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现代人对于物欲化成功之追求不但让心受到了极大的负累,更是使自己陷于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焦虑中。一旦票子、房子、车子比不过身边的人,便心焦气躁起来,甚至不顾一切地去追求,正如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人们之所以对这一共同的世俗价值观趋之若鹜的根源在于攀比之心,而攀比的原因或来自受周围人事影响的从众心理,或来源于对自己生活方式上的自信心不足,最终导致了自己无法掌控各种欲念。陈鼓应云:“惟欲念是无穷的,而满足总是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观点,现代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一去而不知返。”(注:陈鼓应:《庄子浅说》,7页。)这“悲惨的后果”体现于身陷囹圄的贪官污吏,被判死刑的前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在悔过书中写道:“领导干部的犯罪根源,我看都是大同小异,不外乎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贪图安逸享受,被金钱、美女、权力所俘虏,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了。谁都知道这些,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在内也还是无法抵御。”(注:陈强:《贪官的忏悔令人警醒》,见http://www.china.com.cn/chinese/kuaixun/54781.html,2014年4月10日访问。)如何达到庄子的“无功”“无名”,少私寡欲,是现代人学习和体悟庄子工夫论的动力所在。另外,逐年提高的自杀率也在提示我们成功焦虑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人,占年全部死亡人数的3.6%,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注:参见《中国自杀比例分析数据》,见http://www.voc.com.cn/Topic/article/201202/201202291146214834.html,2014年4月10日访问。)自杀人群中,以高层白领和底层贫困人群居多(注:参见唐婉:《生活压力大是城市人第一杀手》,见http://space.yoka.com/blog/3983170/8437885.html,2014年4月10日访问。),白领们忙于对更高职位和薪水的追求,往往疏于对家庭的关怀和健康的关注,遇到挫折后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而社会底层贫困者则多困于无法达到所谓成功者的“优质”生活,缺乏机遇和物质上的贫困使他们看不到追求真正幸福的途径。在机器时代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底层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挤压。2010年5月,在深圳富士康园区内,连续坠楼及割脉自杀者达7人,《凤凰周刊》记者在对其中一名18岁自杀者李海的生前经历调查中写道:“(李海)在一条手机流水线上做普工,但几乎天天被主管责骂,李海说他‘自卑心理增大,压力不断上升’。”另外一名曾借了一身演出服参加过2007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的自杀者卢新生前在博客中写道:“如果真的可以,我可以天天写歌。我没钱,没有做音乐的硬件设备,甚至连电脑还舍不得买,更找不到唱片公司。”为了赚钱,他走进了富士康,最终却走向了选择死亡,临走前他在博客中写道:“刚开始根本就不应该看重钱。哎!真的很后悔!现在我的人生,第一步就走错了。很迷茫。”2010年4月底,卢新精神恍惚,向身边的人说他被人跟踪甚至被追杀,5月6日凌晨,他“没有一丝犹豫”地从六楼跳了下去,将媒体版面上关于富士康员工自杀的新闻更新到了“七连跳”。(注:以上关于富士康员工自杀的资料均来源于《凤凰周刊》,参见邓飞:《富士康内幕:13个人的残酷青春》,见http://tech.ifeng.com/magazine/detail_2010_06/13/1622379_0.shtml.,2014年4月10日访问。)
目标追求上的单一还导致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和特点遭到不同程度的磨灭,一个孩子无论拥有艺术天赋还是运动天赋,都被制约在“幼—小—初—高”的同一化教育体系中,每个人都被动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庄子的工夫论指向了逍遥,在广阔的境地中自由地游走,若一个人在生活中处于被动的境地,自己的个性被限制于有限的空间中而无法顺乎自然而为,则离逍遥之境会越来越远。
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压力,人们也在积极地寻找着追求终极幸福的途径,这些途径无疑都指向了心的解脱,比如白领们在工作之余偶尔去酒吧、KTV恣情放松一下,每逢周末多抽出时间陪家人外出郊游聚餐感受物质之外的幸福……更高层次的可以称之为对心的修养,如修行瑜伽,最终达到身心上的合一与放松,其“八支行法”(注:八支行法是瑜伽之祖帕坦伽利《瑜伽经》提出的瑜伽修行所必需的八个阶段的修法。)即是去除了一切思虑情感,与物而合一的修养境界。这些旨在对本初之心进行探寻的修炼与庄子的工夫论是相通的,最终都是要过健康、长久而自然的幸福人生。无论人们身处在历史的哪一阶段,越是在浮躁不息的社会环境中,庄子的工夫论就愈发显示其现实的意义。然而面对当今目标趋同化的种种压力,人们当如何进一步从庄子的工夫论中得到走向心之逍遥的启示,生活在种种负累之中的现代人又将何去何从?幸福的人生等待着我们更加努力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