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治理
- 袁蓉丽
- 3241字
- 2020-08-30 03:12:50
2.5 代理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代理理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5.1 关于人的模型
在代理理论中,有关人的模型是假设理性的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这类理性人追求个人财富、地位、闲暇和其他类似物(Williamson, 1985)。因此,警惕的监督以及围绕金钱、晋升和其他类似物建立激励机制可以制止他们采取逃避责任、投机取巧的代理人行为。这就是关于人的X理论(McGregor, 1960)。然而,也有其他起源于组织行为学和组织社会学的关于人的模型(Donaldson and Davis, 1991)。Wood and Bandura(1989)指出了更加多样的人类动机,包括对成就、责任、认可的需求,以及利他主义、信仰、尊重权威。此外,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指出,人类行为通常不需要有意识的思考就会产生,也就是说,通过习惯、情绪、想当然的行为、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催眠后暗示和无意识欲望,人类行为也可以产生。
Jensen and Meckling(1994)对代理理论中的人的模型进行了批判,认为它只是简化了的数学模型,并对人类行为进行了不切实际的描述。Doucouliagos(1994)认为,将所有的动机都贴上自私自利的标签并不能解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Frank(1994)认为,这一模型并不适合社会存在的需求。Hirsch et al.(1987)认为,为了简化模型,经济学家都采用了比较粗略的方法,降低了实证的逼真性,导致了不太稳健的结果。
此外,批判者们认为,不是所有的决策都会产生利益冲突。相反,很多决策都是在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一致且没有复杂的监督或激励机制的情形下作出的(Cannella and Monroe, 1997; Lane et al., 1998)。Davis et al.(1997)认为,代理理论中个人主义效用动机产生的委托人—代理人利益分歧的假设不一定对所有管理者都适用。相反,他们引入了管家理论。在这种理论下,管理者不是个人目标驱动的,而是扮演管家的角色,其动机与委托人利益一致(Donaldson and Davis, 1989)。
根据管家理论,管家的行为是集体的,因为他追求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例如销售额增长或盈利能力)。这种行为反过来有利于委托人,如外部所有者(通过利润对鼓励和股价的正向作用)。管家理论假设组织的成功和委托人满意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管家致力于提高企业业绩和最大化股东财富,因为在这样做的同时,管家的效用也得以最大化(Davis et al., 1997)。
2.5.2 关于有效市场
代理理论家认为企业存在于有效市场之中,市场会根据新的情况迅速调整(Williamson, 1985; Barney and Ouchi, 1986)。他们做出了相当夸张的假设,即市场处于或接近有效均衡的状态(Williamson, 1985; Barney and Ouchi, 1986)。
然而,市场可能存在摩擦(Williamson, 1985; Hill and Jones, 1992)。摩擦的第一个来源是各个委托人能否轻易找到可替代的代理人(Hill and Jones, 1992)。代理人市场的不一致将影响各方的相对能力。此外,代理人市场可能会产生监督机制,比如代理人之间的伦理规则,这有助于抑制代理人的自利倾向,从而使委托人受益(Varian, 1990)。因此,代理人市场缺失会导致更高的代理成本。
契约关系的形成或取消障碍形成了摩擦的另一个来源(Porter, 1980)。摩擦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来源是,管理者和股东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或规定了他们的环境(Weick, 1979)。
由于没有考虑到市场摩擦,代理理论家只关注代理契约(Perrow, 1993),认为环境或制度变量的影响并不重要(Ryan and Schneider, 2003)。因此,代理理论应该反映一定的情境(Eisenhardt, 1989),并阐明影响契约的外部因素(Noorderhaven, 1992)。
2.5.3 关于其他利益相关者
代理理论主要关注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关系,并未解释一个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明确的和不明确的契约关系的性质(Hill and Jones, 1992)。除了管理者和股东之外,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会团体以及公众。利益相关者理论旨在检验高管在追求企业所有者最大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情形(Caldwell and Karri, 2005)。
建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个伦理前提是:管理者的任务不仅仅是从伦理角度来跟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打交道,还调解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Carroll, 1996)。这一理论(例如, Freeman and Reed, 1983; Freeman, 1984; Evan and Freeman, 1988; Blair, 1995)主张,企业应该为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将企业定义为不同群体及其各自利益之间的纽带,关注在不同利益之间进行协商的伦理,从而弥补了代理理论的一些不足(Boatright, 1992; Clarkson, 1995)。按照March and Simon(1958)的观点,每一个群体都为企业提供了重要资源(贡献),作为交换,他们都期望自身利益得以实现(作为奖励)。不管他们在企业中的利益是大是小,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是构成企业的明确和不明确的契约的纽带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有着长远的关系(包括做出贡献和共享风险),并影响着企业长期的成功。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将他们的利益考虑在内。
2.5.4 关于结果的不确定性
作为旨在减少不确定性的理论,代理理论的概括性和现实性十分有限(Nilakant and Rao, 1994)。代理关系中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三个因素有关:(1)道德风险,代理人可能付出比最优努力少的努力;(2)逆向选择,代理人可能付出一种并不适当的努力;(3)自然状态,即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无法控制的因素。因此,代理人的努力和努力类型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都导致了结果的不确定性。然而,代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解释与代理人努力相关的不确定性。代理人类型的不确定性在代理理论文献中也有所提及,但代理理论文献对与自然状态相关的不确定性的研究却十分有限。
尽管代理理论以代理人努力和努力类型以及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为基础,但代理理论忽略了结果不确定性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Nilakant and Rao, 1994)。第一,不考虑自然状态,代理人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能很脆弱。一个复杂的组织经常用不完整的知识进行运营(Thompson, 1967),实际的努力和结果的关系可能严重偏离规定的关系。第二,在存在几个委托人和(或)代理人的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或)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冲突可能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商业组织追求多重目标,这些目标有时会相互矛盾(Shetty, 1979)。根据角色设定理论,当几个角色由同一个人扮演时,角色执行过程会变得十分复杂,并且可能导致角色冲突,这种冲突被定义为“同时存在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期望,以至于遵从其中一个便很难遵从另一个”(Katz and Kahn, 1978, p.204)。在这种情形中,结果的差异可能由多重目标导致,而不是厌恶努力。同样,当存在多个代理人时,对结果和努力类型缺乏一致认同也可能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Nilakant and Rao, 1994)。
此外,代理理论关注减少不确定性的战略和机制。然而,契约设计并不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Nilakant and Rao, 1994)。其他结构化和人文化的机制通过组织设计、信任和合作来减少业绩方面的不确定性。结构化机制(比如跨边境角色、任务小组、矩阵结构)的目的在于减少由互相依赖带来的不确定性(Orsbum et al., 1990)。人文化机制强调的是分享价值、传统、信仰和使命(Ouchi, 1980; Trice and Beyer, 1984)。Saam(2007)认为,代理理论假设权利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有利于委托人。
总之,对于代理理论的主要局限性集中在关于人的模型、有效市场假设、未能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承认不确定性等方面的不足。
当然,管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有各自的不足。尽管管家理论解释了与代理理论不同的一种人类行为,它的关于人的模型仍是简单的、不切实际的。代理理论是由人的经济模型(即X理论)得来的,管家理论则是由组织行为研究的Y理论得来的(McGregor, 1960)。传统上,人的动机既不完全基于X理论也不完全基于Y理论,而是两者的更复杂和更偶然的混合(Schein, 1970; Miner, 1980)。此外,管家理论可能在其自身领域内是有效的(Donaldson, 1990)。例如,只要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联盟持续,管家理论就能被证明是正确的(Cyert and March, 1963)。当这种联盟被质疑(比如有被并购的威胁)时,双方的利益便开始出现分歧。因此,管家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
另一方面,虽然利益相关者理论确认了构成企业的各利益方,但并未承认对所有者来说利润是首要义务(Schneider, 2000)。给所有者以充足的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利润就没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不可能实现。利益相关者理论把所有者当作几个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的一个,却没能识别所有者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企业的基础。Stoney and Winstanley(2001)批评道,利益这个术语已经没有特定的内容,可以包含研究者愿意的几乎所有的东西。Hay(1996, p.47)明确指出,利益相关者是“一个相当模糊和隐晦的概念”。Stoney and Winstanley(2001)进一步认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模糊不清主要是因为未能阐明其理论基础以及总体宗旨和目标不明确。另外,Key(1999)针对Freeman(1984)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四点批评:对在自身环境中的行为解释不足、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不完全连锁、对商业运营系统和系统内的分析水平关注不够,以及环境评估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