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章:崇仁历史是为谜,文化历史相得宜

崇仁古镇城镇建设结构体系完整,堪称浙江传统村落建设的典范。崇仁的传统村落从选址到建设,从建筑到街道格局,从功能结构到空间结构,从基础设施到防御体系布局合理,结构完备。崇仁曾经还有完善的安全防御和管理体系,根据当地人的回忆和家谱记载,在古镇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处原来各有一“栅门”,分别有“古杏花村”“吾道南行”“义门理路”和“北道管钥”四块匾额,实际上相当于进镇的四个城门,栅门关闭后外人无法进入镇内。在镇内又有若干个小栅门,将全镇划分为若干个街坊,夜晚关闭互不干扰。崇仁古镇内还有古井51口,加上几处布局均衡的池塘,形成了完备、合理的消防系统。

崇仁古建筑群保存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兼有居住、祭祀、公共服务和商业功能的古镇,它因裘氏家族聚族而居而发展、繁荣,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合了裘氏义门“分户合族、聚只一家”和“耕读传家”的传统家族文化,同时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孕育和发展了越剧、围棋等特色文化,在全国同时代、同类型的历史遗存中特色突出,弥足珍贵。

裘氏家族“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治家准则由来已久,根据《裘氏宗谱》记载:“先祖裘睿(西晋大司马),于建兴四年随晋元帝南渡,隐居婺州。子裘尚于义熙中徙会稽云门,世耕桑,守以仁义,几十九代,历十三朝,六百余年,聚族六百,人不异居,家不分炊,循规蹈矩,尽绳家法。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皇帝敕旌表其号义门,以励风俗。”

裘氏定居崇仁后,这一治家准则一直得以延续和发展。现存崇仁最有特色的台门建筑群——五联台门就是崇仁义门“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治家准则的体现。五联台门系明晚期开始建造,至清代中期全部完工,以敬承书屋为中心,大夫第台门、樵溪台门、老屋台门、静轩台门、云和台门、翰平台门环列四周,总面积达6600平方米,各建筑既独立成院,底层又有边门、楼上有过街楼与邻院相通。每家人虽分居分炊,却往来方便密切,仍如一家,因此称为“五联台门”。反映了孝义睦族的义门精神,是崇仁义门裘氏特有的宗族血缘关系的物化。

耕作是农业社会许多家族的持家之本,在裘氏家族,除了耕作,读书入仕被看作是光宗耀祖的一件大事。以敬承书屋为中心构筑五联台门建筑群,同时也是裘氏义门“耕读传家”传统家族文化的鲜明印证。在这种“耕读传家”传统家族文化的熏陶下,裘氏后裔人才辈出,科第不绝。自宋至清,有敕命、敕书、诰命等三十余道,仕官132人,其中宋代乡员2人、明清两代进士4人、文武举人37人、秀才476人。

由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崇仁古镇还孕育和发展了越剧、围棋等特色文化。提起越剧的发展史,不能不提及位于崇仁古镇的玉山公祠。玉山公祠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是崇仁规模最大、建筑最精、保存最好的宗祠建筑。玉山公祠整组建筑雕刻精美,尤其是戏台,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古戏台建筑中的典范之作。民国时期,玉山公祠戏台曾冲破几千年来女子不得登台演戏的封建禁忌,上演了由傅全香主演的《夜半钟声》,推动了女子越剧在民间的发展步伐。后来,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著名越剧艺人周宝奎、筱丹桂、张茵等都曾在此登台演出。1930年,乡人裘光贤还在崇仁戒德寺创办女子越剧科班,培养出筱丹桂、贾灵风等一大批名伶。崇仁还是著名的围棋之乡,清末有“崇仁五虎”,近代有“新五虎”,建国后又冒出“小五虎”,可谓高手辈出,战绩显赫。著名棋手马晓春祖籍崇仁,其启蒙老师亦是崇仁人。

纵观崇仁历史,文化与历史的完美记忆。